欢迎访问《临床药物治疗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2007年, 第5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7-09-15
  

  • 全选
    |
    专家评说
  • 徐成斌
    . 2007, 5(5): 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赵水平
    . 2007, 5(5): 5-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赵秀丽
    . 2007, 5(5): 1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合理用药
  • 朱文玲
    . 2007, 5(5): 16-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杨晔;田海涛;朱智明
    . 2007, 5(5): 22-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程远植
    . 2007, 5(5): 26-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高明明
    . 2007, 5(5): 29-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于波
    . 2007, 5(5): 32-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阿衣古丽·玉努斯;刘治军
    . 2007, 5(5): 36-4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参考文献报道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药物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综述了ACEI的作用机制、分类、药动学与药效学特点、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应用ACEI提供参考.
  • 案头参考
  • 郑昕;李建军
    . 2007, 5(5): 42-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他汀类药物的问世视为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重要进展.循证医学证明,他汀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一、二级预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其多效性的特点,他汀正在成为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中有前景的药物.新近的研究提示,他汀类药物可小幅度地降低血压,且这种降压作用似乎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可能是未来高血压治疗的候选或辅助药物之一.本文简述他汀类药物在高血压治疗中的现状与可能机制,以期为高血压临床治疗与研究提供参考.
  • 马锐华
    . 2007, 5(5): 45-4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药学服务
  • 帅瑗;张晓乐;李美英
    . 2007, 5(5): 48-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并统计分析15家医疗机构退药情况,讨论如何建立合理的退药制度,减少患者退药行为的发生.方法 在北京药学会组织下,召集专题研讨会,发放退药情况调查表,对2006年1至6月的退药数据进行调查,回收调查表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家医院门诊均有不同程度的退药现象,退药处方比例最高达0.56%,最低为0.02%,平均为0.17%.各家医院退药管理规定不尽相同,仅有少数医院有完善规范的退药管理办法.结论 退药问题非常普遍,是影响门诊药房服务质量的因素之一.合理完善的退药流程,应该具备手续简单,责任关系明确的特点,应有利于保障医患双方利益,促进医生合理用药.加强医患之间的勾通,可以减少许多来自患者的退药因素.期待药品不良反应补偿机制的尽早出台.
  • 纪立伟;鲁梅花;王育琴
    . 2007, 5(5): 50-5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不良反应
  • 翟伟;裴振峨
    . 2007, 5(5): 54-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在临床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数据库中2000~2007年关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安全性的文献,并参考其他国内外资料进行综述.结果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头晕、头痛、刺激性干咳与血管神经性水肿、消化系统反应、血液系统反应与神经精神系统反应、泌尿系统反应、心血管反应等,多数症状较轻,但也有严重病例报道,发生与否同用药者个体差异有关.结论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医生关注.
  • 周艳莉;杨毅恒
    . 2007, 5(5): 58-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中成药致肾损害的临床特点和发病规律,分析原因,寻找减少肾损害的措施.方法 检索1997年1月~2006年12月的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查找中成药致肾损害文献,对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并统计分析.结果 文献报道中成药致肾损害的病例文章有31篇,共计病例89例,涉及的中成药品种14种,发生肾损害的原因有超剂量服用,长期服用等.结论 加强中成药的合理应用,重视药物引起的肾毒性,临床医生应严格辨证施治,对曾经引起过肾损害的中成药予以重视.
  • 史秀萍
    . 2007, 5(5): 60-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收集到的206例ADR病例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 2年的ADR报告共涉及88个品种,较严重ADR 48例,死亡1例.引起ADR前5位的药物分类依次为抗微生物药物、中药注射剂、大输液、循环系统用药及解热镇痛类药.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其次为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损害.结论 重视并加强ADR监测与报告,定期分析报告数据,为临床及时提供合理用药信息,可减少和避免ADR的重复发生.
  • 论文
  • 韦富章
    . 2007, 5(5): 63-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