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特点为骨量减少和骨脆性增加,易导致骨折,其发病机制与骨吸收和骨形成失衡有关,常用药物包括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和双重作用药物。在治疗中,序贯治疗策略逐渐受到关注,通过不同药物组合实现骨密度维持与骨折风险降低。近年来研究发现,特立帕肽、双膦酸盐类药物、地舒单抗和罗莫佐单抗等药物的序贯治疗显示出良好的效果。本文综述了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药物序贯治疗的研究进展,探讨不同药物选择及其对骨密度的影响,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CIPN)是化疗常见的不良反应,临床症状包括麻木、刺痛和感觉减退等,目前尚缺少有效控制CIPN的标准治疗方法。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度洛西汀和文拉法辛可通过抑制疼痛传导下行通路来缓解疼痛,对CIPN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也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度洛西汀和文拉法辛治疗CIPN为超说明书用药,目前临床应用较少。本文围绕SNRIs对CIPN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阐述,旨在为SNRIs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遗传复杂的自身免疫病,其特点是产生许多不同的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并在不同器官发生炎症,导致多器官和多系统功能障碍。SLE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遗传、生态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参与SLE的发病。干扰素(IFN)调控基因的激活,使体内IFN失调,尤其是IFN-α,影响患者的表观遗传学和各免疫细胞功能,在SLE的发生和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且认为是SLE免疫异常的核心原因。本文主要针对IFN-α在SLE中的作用及影响IFN-α的药物进行综述。
多奈单抗是一种淀粉样β-定向抗体,2024年7月2日由FDA获批上市,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早期症状的成年人,包括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以及处于轻度痴呆阶段的AD患者。多奈单抗与仅存在于脑类淀粉蛋白斑块中不溶性、修饰的N端截短形式的β类淀粉蛋白结合,并通过小胶质细胞介导的吞噬作用帮助清除斑块。本文就多奈单抗的作用机制、药动学、临床疗效、安全性等进行综述。
司拉德帕是一种选择性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δ激动剂,可调控胆汁酸合成、炎症、脂质及葡萄糖代谢、抗纤维化过程的多种基因,于2024年8月14日获得FDA批准用于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司拉徳帕在众多临床试验中展现了持续的疗效和安全性,口服吸收良好,治疗期间不良事件主要包括瘙痒、腹泻、恶心和肌肉相关症状(肌痛、痉挛)。该药是第一个同时在生化反应、碱性磷酸酶正常化和瘙痒三个指标均有显著统计学优势的药物,填补了PBC治疗的空白。本文就司拉德帕的作用机制、药动学、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目的 分析真实世界中二代非离子型碘对比剂(ICM)相关ADR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方法 收集2020年10月至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所有使用二代非离子型ICM(碘海醇、碘佛醇、碘普罗胺)患者资料,根据纳入患者资料进行ICM相关ADR发生率分析,对发生ADR和未发生ADR患者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二代非离子型ICM相关ADR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收集使用二代非离子型ICM患者38 205例,有254例发生ADR,发生率为0.66%,其中严重ADR 10例(0.03%);累及系统/器官常见于皮肤及附件,主要表现为皮疹、皮肤瘙痒等,其次为泌尿系统。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生ADR组和未发生ADR组在年龄、既往患有高血压、药物过敏、使用抗生素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患有高血压、药物过敏、使用抗生素是发生ADR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结论 在临床应用中,应密切监测接受ICM的患者是否有潜在的ADR,必要时立即进行干预。医务人员还应加强积极主动上报意识,以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目的 探讨1990—2021年中国药物使用障碍疾病负担的变化趋势,为其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方法 基于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库数据,选择发病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率、年龄标化发病率和年龄标化DALY率作为分析指标,分析1990—2021年中国药物使用障碍疾病负担,利用Joinpoint软件分析不同年龄组发病率与DALY率的变化趋势,并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及95%置信区间。 结果 1990—2021年中国药物使用障碍发病率和DALY率均呈下降趋势。发病率从1990年的249.23/10万下降至2021年的172.29/10万,下降了30.87%;DALY率从1990年的301.79/10万下降至2021年的116.76/10万,下降了61.31%;在整个研究期间,男性发病率和DALY率均高于女性。从不同年龄组来看,1990年和2021年20~24岁、25~29岁人群的发病率和DALY率最高,1990—2021年10~14岁人群的发病率和DALY率呈上升趋势,分别上升0.98%和0.95%。1990—2021年中国的药物使用障碍年龄标化发病率和年龄标化DALY率呈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最高。安非他命和阿片类药物的发病风险及疾病负担整体呈逐渐降低趋势。1990、2000、2010、2021年阿片类药物使用障碍导致的DALY率始终位于第1位(163.72/10万、144.15/10万、67.25/10万、59.71/10万)。 结论 1990—2021年中国药物使用障碍疾病负担呈下降趋势,但其造成的依赖性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需持续采取措施,重点关注男性、青少年和阿片类药物使用障碍者,从而减轻我国药物使用障碍疾病负担。
目的 系统评价双黄连制剂治疗感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英文数据库,检索双黄连制剂治疗感冒的RCT,检索时间均从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5月6日,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标准评价文献质量,并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7篇文献,总样本量为2630例,其中试验组1536例,对照组1094例。疗效方面,与常规西药/其他中成药相比,双黄连制剂单独或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感冒可提高临床总有效率(RR=1.14,95%CI:1.08~1.20,P=0.12);对比单纯常规西药,联合双黄连口服制剂可缩短咳嗽消失时间、咽痛消失时间及鼻塞流涕消失时间,联合双黄连注射剂或口服制剂均可缩短退热时间,加快缓解临床症状(均P<0.05);但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方面与其他中成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11,95%CI:-0.86~1.08,P>0.05)。不良反应方面,与常规西药/其他中成药相比,双黄连制剂单独或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84,95%CI:0.95~3.56,P=0.18),但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常规西药(RR=2.57,95%CI:1.08~6.09,P=0.03)。 结论 双黄连制剂治疗感冒疗效确切,联合常规西药可加快缓解症状,安全性良好,且口服制剂的安全性高于注射剂。
目的 构建基于医药签约模式的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药物治疗管理(MTM)模式,并评价管理效果。 方法 选取2022年10月至2023年11月北京市丰台区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冠心病PCI术后患者,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设计,比较MTM干预前后患者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服药依从性及患者满意度的变化;同时比较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和血糖控制率的变化。 结果 共纳入82例患者,其中41例合并糖尿病。经社区药师MTM干预后患者的TG、TC、LDL-C均较干预前降低,HDL-C均较干预前升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和满意度评分也较干预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经MTM干预后,HbA1c和FBG较干预前明显降低,患者血糖控制率较干预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医药签约模式构建的冠心病PCI术后患者MTM可以有效改善临床指标,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及满意度。
目的 比较空腹条件下新旧工艺苹果酸法米替尼胶囊的药动学、安全性和生物等效性,为开展后期临床研究提供证据。 方法 本研究从2020年5月20日至7月18日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Ⅰ期临床研究中心进行,采用单中心、随机、开放、两周期交叉设计,拟入选24名中国健康受试者空腹单次口服25 mg受试制剂(T,新工艺苹果酸法米替尼胶囊)或参比制剂(R,旧工艺苹果酸法米替尼胶囊),间隔14 d清洗期,交叉给药。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给药后192 h内的血药浓度,用非房室模型计算Cmax、AUC0~t、AUC0~∞等药动学参数,以几何均值比值及90%置信区间(CI)评价生物等效性,并记录安全性事件。 结果 试验共筛选73名受试者,其中24名筛选成功并入组研究。受试制剂和参比制剂的药动学参数几何均值比值及90%CI分别为Cmax 103.71%(98.95%~108.69%)、AUC0~t 103.67%(98.42%~109.20%)、AUC0~∞ 103.50%(98.26%~109.03%),均在80.00%~125.00%的生物等效性范围内。两种制剂耐受性良好,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 结论 新旧工艺苹果酸法米替尼胶囊生物等效,均耐受且安全性良好。
目的 评价维布妥昔单抗治疗复发或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R/R cHL)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方法 检索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等中英文数据库,以及卫生技术评估(HTA)相关网站和数据库。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文献质量评价,汇总结果并进行定性分析。 结果 共纳入1篇HTA报告,7篇系统评价/meta分析,5篇药物经济学研究。有效性方面,与化疗相比,维布妥昔单抗可提高R/R cHL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客观缓解率(ORR)和完全缓解率(CR);与安慰剂相比,维布妥昔单抗可提高R/R cHL患者的PFS,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相比,维布妥昔单抗可提高R/R cHL患者的OS;亚组分析显示,与化疗相比,维布妥昔单抗可提高6个或以上周期治疗后R/R cHL患者的ORR。安全性方面,维布妥昔单抗组所有级别不良事件发生率和部分高级别不良事件发生率均高于不含维布妥昔单抗治疗组。经济性方面,与化疗联合(或不联合)放疗相比,维布妥昔单抗治疗R/R cHL在国内外的经济性存在不一致的情况。 结论 维布妥昔单抗治疗R/R cHL具有较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的 基于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挖掘奥洛他定不良事件的风险信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利用Openvigil 2.1访问FAERS数据库,将奥洛他定作为主要药物,检索2014年6月1日至2024年6月1日的所有数据,获取与奥洛他定相关不良事件的报告记录,采用比例报告比值比(PRR)法进行不良事件信号挖掘。 结果 共检索到不良事件报告11 349份,以奥洛他定为首要怀疑药物的报告6211份。不良事件信号600个,PRR法筛选共检出奥洛他定相关不良事件信号101个,涉及12个系统器官分类(SOC)。人工筛选重整后得到63个信号,涉及10个SOC。报告数排名前5位的首选术语(PT)为眼刺激、视物模糊、眼睛瘙痒、眼充血和眼痛,PRR信号强度排名前5位的PT为眼睑出血、圆锥形角膜、眼分泌物、眼睑缘结痂和皮肤发黏。与奥洛他定说明书进行比较,发现眼睑出血、圆锥形角膜、皮肤发黏等34个药品说明书中未提及的PT,主要涉及眼器官疾病等。 结论 对奥洛他定真实世界不良事件数据挖掘和分析,有助于汇总常见药品不良反应,发现新的潜在的风险信号,为临床提供合理、安全的用药依据。
目的 使用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评估8种抗体药物偶联物(ADC)与心脏不良事件的关系,为临床安全使用ADC提供依据。 方法 检索FAERS数据库中2011年第三季度至2023年第四季度以ADC为首要怀疑药物的心脏不良事件病例,应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和贝叶斯置信区间递进神经网络(BCPNN)法计算不同药物与心脏不良事件的风险关系。 结果 共提取8种ADC与心脏相关不良事件报告2439份,涉及病例1742例,其中严重事件占比达63.78%(1110/1742)。排除先天性心脏病混杂因素后,通过ROR法和BCPNN法进行信号挖掘,结果显示在8种ADC中,吉妥珠单抗和维布妥昔单抗存在心脏器官疾病阳性信号。在首选术语层级分析中,共检出36个心脏不良事件信号,包括左心室功能障碍、心力衰竭、心动过速等,其中31个信号(左室扩张、室内传递障碍等)未在药品说明书中记载。 结论 ADC存在潜在心脏不良事件发生风险,临床需加强用药监测,尤其关注药品说明书中未记载的非典型不良事件。
本文报道1例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度伐利尤单抗1个周期后相继出现免疫性心肌炎、周围神经病变和甲状腺功能减退,并结合文献资料对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和治疗过程进行详细分析梳理,以期为医师和药师对度伐利尤单抗引起免疫性心肌炎、周围神经病变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的鉴别、诊断、治疗提供参考。
本文报道1例患者因脑室肿瘤切除术后常规使用丙戊酸钠抗癫痫治疗,引起纤维蛋白原(FIB)功能降低,表现为皮肤瘀斑、凝血功能障碍。检测FIB,凝血酶原时间演算法提示FIB功能正常,凝血酶凝固法(Clauss法)提示FIB功能活性降低、D-二聚体升高、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正常,排除FIB合成减少或消耗增加可能。结合文献报道,推测丙戊酸钠及代谢产物的特殊结构与FIB和凝血酶的结合位点发生竞争性抑制,从而干扰FIB转化为纤维蛋白的过程,导致血浆凝固时间延长。停药后,患者FIB逐渐恢复正常。对于接受丙戊酸钠治疗的患者应及时监测FIB功能(尤其是Clauss法),以避免潜在的出血风险,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本文报道临床药师参与1例热带念珠菌中枢神经感染患者的治疗过程,根据脑脊液培养及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应用伏立康唑联用大蒜素治疗;考虑氟康唑的耐药性,应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氟胞嘧啶,反复培养脑脊液观察疗效,监护患者有无过敏、肾功能损害、电解质变化等不良反应。根据监测结果并结合患者病情,积极调整抗感染治疗方案,脑脊液未再培养出热带念珠菌,感染得到有效控制。临床药师通过实施个体化的药物治疗管理方案,并进行药学监护,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和有效。
本文报道1例产金属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血流感染患者的病例资料,并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临床药师结合病原学和药敏试验结果推荐磷霉素联合阿米卡星抗感染治疗后患者好转,治疗期间未发生不良反应。临床药师通过自身专业优势,协助医师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用药,提供经济、适宜的抗感染方案,同时进行药学监护,保障了患者的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