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PML)是一种由JC病毒感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通常在免疫系统受损的患者中多发。目前缺乏针对JC病毒的特效药物,对于HIV引起的PML,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对于由免疫抑制剂引起的PML,应立即停止使用免疫抑制剂。新兴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某些PML中显示出潜在的治疗效果。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针对JC病毒的特异性疗法,优化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改善患者预后。
神经炎症在阿尔茨海默病(AD)中的发病机制引起广泛关注,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及众多炎症因子参与了炎症反应,并涉及多种炎症反应分子信号通路。根据参与AD神经炎症信号通路的炎症因子,可采取作用于靶点的药物治疗。本文就AD部分神经炎症分子信号通路及相关抗炎药物进行综述,为未来研究及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以期为AD提供新的治疗方向。
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是一类将单克隆抗体与细胞毒性药物通过化学连接子结合的靶向治疗药物。自2000年首个ADC药物gemtuzumab ozogamicin获批以来,全球已有15种ADC上市,其中中国已批准7种。这些药物广泛用于白血病、淋巴瘤、乳腺癌等多种癌症的治疗。ADC通过抗体的靶向作用,将细胞毒性药物精确地输送至肿瘤细胞,从而有效减少对健康细胞的损害。然而,ADC的临床应用伴随多种不良反应风险,如眼毒性、肝毒性及间质性肺病等,FDA黑框警告对此进行了体现。本文回顾了国内外ADC的临床应用现状,重点分析基于FDA药品说明书和中国药品说明书的安全性评价,为合理使用ADC提供依据。
大语言模型(LLM)技术通过卓越的语言理解和文本生成能力在药物临床试验中的应用广泛,具有较大潜力。本文介绍了LLM如何优化临床试验方案设计,提高文献检索效率,辅助研究人员分析历史数据以避免常见错误。在患者匹配方面,LLM通过语义理解和生成能力,提高了招募效率和患者参与度。LLM在增进患者沟通、数据分析解读、文档撰写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LLM还存在安全性和可信度的挑战,为确保数据安全和患者隐私,必须进一步完善LLM的安全性、可信度及监管框架。LLM应用前景广阔,正在逐步改变临床试验的传统工作模式,有望推动临床试验领域的变革。
吉哌隆缓释剂是由美国研发的一种5-羟色胺1A(5-HT1A)受体激动剂,于2023年9月经美国FDA批准上市,主要治疗成人重度抑郁症(MDD),也是首个用于治疗成人MDD的口服选择性5-HT1A受体激动剂。临床研究显示,吉哌隆缓释剂与安慰剂相比,可以改善患者的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总分,但易引起恶心、头疼等不良反应。本文就吉哌隆缓释剂的基本信息、作用机制、药动学、临床研究等进行概述。
考格列汀是一种超长效二肽基肽酶Ⅳ(DPP-4)抑制剂,2024年6月18日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考格列汀具有半衰期长、对DPP-4抑制持久的特点,单药或与二甲双胍联合使用可显著改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为进一步加深临床工作者对考格列汀的认识与理解,本文对考格列汀的药理作用、药动学、临床疗效、安全性、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等进行综述,同时与其他相关药物进行比较,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目的 探讨耐药结核病(DR-TB)患者中利奈唑胺诱发血小板减少症(LIT)相关风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6月1日至2024年5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收治的420例利奈唑胺治疗的DR-TB患者,根据患者服用利奈唑胺是否诱发LIT分为LIT发生组和LIT未发生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鉴定LIT患者相关临床因素。基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风险因素进一步构建预测模型,根据AUC评估模型效果。 结果 共纳入患者420例,LIT发生组105例,LIT未发生组315例。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基础血小板(PLT)、白蛋白(ALB)、白蛋白/球蛋白(A/G)为LIT的独立保护因素;球蛋白(GLB)、谷浓度(Cmin)、是否患有肝病为LI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上述独立因素及对应的回归系数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得到每例患者的风险分数,预测模型AUC为0.923(95%CI:0.893~0.954,P<0.001),预测效果高于其他单个因子。将数据集随机分为2个内部验证集,该预测模型在评估LIT方面得到比较好的效果(验证集1:AUC=0.936,95%CI:0.898~0.973,P<0.001;验证集2:AUC=0.939,95%CI:0.898~0.981,P<0.001)。 结论 基础PLT、ALB、A/G、GLB、Cmin和是否患有肝病为DR-TB患者LIT发生的独立因素,基于上述因子构建联合预测模型可以较好地评估LIT的发生风险,为制订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 探讨PD-1抑制剂治疗恶性肿瘤发生相关急性肾损伤(AKI)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住院并接受PD-1抑制剂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相关资料,对接受PD-1抑制剂治疗后发生AKI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394例患者,男330例,女64例;年龄18~83岁,中位年龄60岁;有20例患者发生PD-1抑制剂相关AKI,发生率占总例数的5.1%;不良反应分级1级17例(85.0%),2级3例(15.0%);14例(70.0%)停用PD-1抑制剂;10例(50.0%)肌酐(Scr)水平完全恢复至用药前,中位恢复时间为29 d。AKI组与未发生AKI组的肿瘤类型、联合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肾毒性抗菌药物、造影剂、基础Scr水平、基础尿素氮(BUN)水平、基础血清胱抑素C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高Scr水平(OR=1.07,95%CI:1.04~1.12,P<0.001)、联合使用NSAIDs(OR=7.79,95%CI:2.10~28.91,P=0.002)是PD-1抑制剂相关AKI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类型为头颈肿瘤(OR=0.07,95%CI:0.01~0.50,P=0.030)是PD-1抑制剂相关AKI的保护因素。 结论 临床应关注PD-1抑制剂相关AKI的发生,尤其对于Scr偏高、合并应用NSAIDs的患者。
目的 探讨全国新增和(或)修订的药学服务收费项目,为我国药学服务收费工作推进、优化、拓展提供新思路。 方法 收集2023年9月28日至2024年11月19日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保障局等医政部门官方网站发布的新增和(或)修订的药学服务收费项目相关政策文件,汇总、分析各地区药学服务收费项目、价格、监督指标等。 结果 全国共18个地区新增和(或)修订了药学服务收费项目,涵盖12项收费项目。其中,药学门诊诊察(查)、住院诊察(查)(临床药学加收)和院内会诊(药师或临床药师)是各类药学服务收费项目占比的前3项,分别为94%、67%和39%。各地区在收费项目设立、收费标准、监测评估等方面均存在差异。 结论 药学服务收费项目的设置、收费测算方式、支付机制等问题影响我国药学服务收费工作全面推进,同时存在各地区标准不统一、实施路径缺乏等问题,与我国药学服务收费起步晚、体系不成熟、区域间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有关。应加强研究及各地区协同,建立国家层面的政策、标准、实施方案和路径。
目的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方法,深入分析北京地区三级医院医护对驻科药师的实际需求,系统探讨驻科药师在临床工作中的职能定位、职责划分及服务内容,旨在为北京地区驻科药师服务体系的优化与完善提供依据,推动临床药学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方法 以北京三级医院医护为研究对象,于2024年8月8日至8月15日设计并发放驻科药师需求调查问卷,包括4个维度29个问题,分别为受调研者基本情况、临床科室对于驻科药师接受情况、驻科药师服务需求以及药学服务收费态度,对驻科药师的临床接受现状、临床服务需求种类等情况进行描述。 结果 共收集北京地区8家三级公立医院医护有效问卷87份。2.3%(2/87)的受调研者所在科室已开展驻科药师工作,在暂未开展驻科药师的科室中,94.1%(80/85)的受调研者认为需要或愿意尝试开展驻科药师工作。一方面,临床医护对于通科(29.8%,39/131)和抗感染专科(25.2%,33/131)的驻科药师需求较大;另一方面,对驻科药师药学服务需求也较为多样,尤其是提供用药咨询(81.7%,67/82)、参加联合查房并给出用药建议(76.8%,63/82)、开展个体化药学监护(75.6%,62/82)等。在已开展或有意愿开展驻科药师工作的医护群体中,72.0%(59/82)的受调研者认为部分药学服务项目应该收费;51.2%(42/82)的受调研者愿意对专职负责所在科室业务工作的驻科药师给予绩效补贴。 结论 北京地区三级公立医院医护对驻科药师的需求普遍较高,尤其在用药决策支持、个体化精准药学服务等需求迫切。驻科药师模式的推广和发展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医疗机构也应建立完善的驻科药师管理制度和绩效补贴,明确驻科药师权责,发挥专业优势和药师作用,促进医疗质量全面提升。
目的 通过德尔菲法构建住院药师培养过程岗位胜任力的置信职业行为(EPAs)指标,用于住院药师岗位胜任力的全程量化评估。 方法 通过文献阅读法,参考国内外药师和临床药师岗位胜任力评价标准、《医院药师基本技能与实践》、住院药师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评分表及相关文献,形成初始住院药师EPAs指标,采用德尔菲法进行2轮专家咨询,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值,形成最终的住院药师EPAs指标。 结果 构建适合住院药师的EPAs指标,包括14个一级指标和59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按照权重大小依次为处方/医嘱审核(0.147)、用药教育(0.114)、药品不良反应的完善评价上报(0.114)和药学信息服务/用药咨询(0.114)。 结论 住院药师的EPAs指标为住院药师培养全过程提供可量化的岗位胜任力评价工具,为胜任力导向住院药师的培训与评价提供了新的视角。
目的 探讨硫唑嘌呤致急性胰腺炎(AP)的临床特点及发生机制,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有关硫唑嘌呤致AP的个案报道,检索时间自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11月7日。提取患者的基本信息、治疗方案、临床症状及转归等数据并进行整理与分析。 结果 纳入20篇文献涉及26例患者,其中11例为硫唑嘌呤单药引发的AP,2例可通过合并用药影响AP的发生,余13例虽排除合并用药影响但并不明确是否有促进作用。2例患者未报道转归,其余24例在治疗后病情均得到缓解或痊愈。6例患者再次使用硫唑嘌呤,均迅速出现了AP症状。 结论 硫唑嘌呤在治疗中引起AP的情况非常少见,建议在治疗早期密切监测患者是否出现AP相关症状,若怀疑患者可能发生AP时应尽快停药并进行对症治疗,避免再次使用。
目的 对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治疗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进行成本-效用分析,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10月天津市人民医院(南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初治老年AML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A组(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22例,B组(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联合阿扎胞苷)14例。从中国医疗体系角度出发,基于该院临床研究真实数据,构建决策树模型,计算两组单个疗程诱导缓解的成本、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增量成本-效用比(ICER),并对患者诱导、巩固、维持的全疗程进行成本-效用分析。参数结果的稳定性通过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和概率敏感性分析评估。 结果 对于单个诱导化疗周期,A组相较于B组患者成本增加23 140.09元,同时多获得0.0033个QALYs。ICER值为7 012 148.49元/QALYs,高于以2023年中国3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意愿支付(WTP)的阈值。在全疗程治疗中,A组总成本为137 438.71元,获得效用为0.78 QALYs,B组总成本为122 540.21元,获得效用为0.77 QALYs,B组更具经济学优势。单因素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疾病进展(PD)率、无复发生存期(RFS)率、中位RFS、中位总生存期成本对两组结果的影响较大,变量在设定范围内变动时,两组PD率的部分变动对应的ICER值在WTP阈值(268 074元/QALYs)内,其余参数对应的ICER值均高于WTP阈值。概率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在当前WTP下,A组较B组具有经济性的概率为0。 结论 从中国医疗体系角度出发,对初治老年AML患者单个诱导化疗周期中,A组与B组治疗的经济学优势均较差,全疗程治疗中B组更具经济学优势。
目的 比较4种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的药品不良反应(ADR)特点,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 方法 提取WHO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据库(WHO-VigiAccess)中卡格列净、达格列净、恩格列净、艾托格列净的报告数,数据收集时间至2023年12月31日,对4种SGLT2i的ADR症状报告占比、ADR的共同点和差异性进行比较。 结果 获得4种SGLT2i的ADR报告数共87 723份。4种SGLT2i的ADR报告占比高于其中位数的疾病系统包括胃肠系统疾病、感染及侵染类疾病、代谢及营养类疾病、肌肉骨骼及结缔组织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肾脏及泌尿系统疾病和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7个系统器官分类。4种SGLT2i常见ADR症状有尿路感染、真菌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头晕、恶心、腹泻、呕吐、尿频、急性肾损伤、皮疹。与其他3种SGLT2i相比,卡格列净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不良反应报告占比最高(13.44%),各SGLT2i排名前20的ADR症状中,仅卡格列净出现骨髓炎、坏疽、蜂窝织炎症状。 结论 4种SGLT2i常见ADR涉及疾病系统和具体症状与药品说明书一致,但也存在一些特异性的ADR症状。建议临床根据SGLT2i的ADR特点,并结合患者个体情况选择用药品种,以减少ADR的发生。
本文报道1例肝癌患者接受常规注射剂量的卡瑞利珠单抗后,出现低血压休克的严重不良反应,给予紧急的个体化救治,患者抢救成功。经诺氏评估量表评价,该患者的低血压休克很可能由卡瑞利珠单抗导致,分析可能的机制是由肌酸激酶同工酶异常升高介导的心肌损伤所致。提示临床实践使用卡瑞利珠单抗,需要密切监护患者血压、心率、心电图及肌酸激酶同工酶等心脏功能指标,注意个体化情况,警惕出现低血压休克,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本文报道1例合并症状性高黏血症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患者的疾病特征、治疗策略及随访效果。患者因鼻腔出血10 d,牙龈出血半天入院,分析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免疫电泳、骨髓病理、流式细胞学等检查确诊为WM,以血浆置换联合硼替佐米+地塞米松、利妥昔单抗+泽布替尼化疗。治疗和随访1年余,患者疗效为非常好的部分缓解。该病例为非专科医师对以皮肤黏膜出血为表现患者的诊断提供了新视角,对专科医师诊治合并高黏血症的WM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