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床药物治疗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2008年, 第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8-03-15
  

  • 全选
    |
    专家评说
  • 郭丹杰;徐成斌
    . 2008, 6(2): 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胡大一
    . 2008, 6(2): 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研究(CCSPS)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长期随访临床试验.也是中国首次进行的调脂干预进行冠心病的二级预防临床试验,其结果对更好进行我国冠心病的预防提供了本土证据.
  • 王睿;梁蓓蓓
    . 2008, 6(2): 7-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合理用药
  • 李虹伟;彭晖
    . 2008, 6(2): 1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杨启文
    . 2008, 6(2): 15-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文明姬;白波
    . 2008, 6(2): 20-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陈世才;刘宪军
    . 2008, 6(2): 24-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氨茶碱与常用抗菌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供临床参考.方法 通过检索 Pubmed 和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查阅有关权威材料,对有关氨茶碱和抗菌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文献进行汇总.结果 氨茶碱与很多常用抗菌药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从而使茶碱血药浓度或过低.或太高.结论 临床在联用氨茶碱与一些抗菌药物时,要注意监测氨茶碱的血药浓度,及时调整氨茶碱的剂量,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 陆进;朱立平
    . 2008, 6(2): 29-3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临床研究
  • 刘芳;赵荣生;王汝龙;李大魁;薛立宁;严静敏;李萍;黄旭明;贾方红
    . 2008, 6(2): 32-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临床医生对醒脑静注射液合理使用的认知和行为,为促进醒脑静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之前研究的结果,制订调查问卷,对 20 家医疗机构的 353 名医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对于醒脑静适应证、应用指征、用法用量、应用时机、合并用药等方面的认知与实践.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各说明书适应证均有一定比例的医生未选择其作为酲脑静的用药适应证,其中未选择肝昏迷的比例最高,为38.7%.38.7%问卷中选择了非说明书适应证.多数医生认为醒脑静应用于病情较重或存在意识障碍的患者.醒脑静应在发病后早期使用,单次剂量为20~40mL,疗程不宜过长或应在急性期使用.醒脑静不应和清开灵注射液及生脉注射液合用.结论 对于醒脑静的临床应用,多数医生的认知和实践符合药品说明书及现有循证医学证据,少数医生持不同观点,可能和醒脑静的不合理使用相关.
  • 不良反应
  • 裴振峨
    . 2008, 6(2): 36-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20 世纪以来,随着新药的不断上市和广泛应用,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时有发生,给受害人造成了巨大的损害.然而当药品发生不良反应并对使用者造成严重伤害时,是否承担法律责任?对于受害者是否给予救济以及在多大范围内救济?这是我国相关法律中还没有规定的问题.笔者认为药品不良反应的构成要件有:①药品必须合格;②药品须经合理使用;③不良反应的出现与用药目的 无关或者属于意外.药品不良反应造成使用者损害的当事人往往没有主观过错.本文通过剖析药品不良反应的法律定性,认为药品即使符合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但如果存在不合理风险,仍应属于缺陷产品范畴,造成损害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理应给予受害人适当的救济.通过借鉴德国、日本、美国等药品不良反应救济制度的经验,从制订法律法规、明确救济条件、救济给付范围、救济费用来源以及配套政策等方面初步提出构建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救济制度的构想.
  • 王永荣;张广中
    . 2008, 6(2): 41-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案头参考
  • 刘捷颖;严晓伟
    . 2008, 6(2): 43-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血浆胆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组成部分.虽然临床研究表明强化他汀治疗在降低 LDL-C 水平以及对临床终点事件的影响方面均优于常规他汀治疗,但目前他汀类药物在临床实际应用中使用率较低,降脂幅度有限,药物的肝脏和肌肉毒性等问题,使得强化他汀降脂难以完成其使命.因此,强化降脂治疗的发展方向是联合应用具有不同降胆固醇机制的药物.依折麦布是一种肠道胆同醇吸收抑制剂,与他汀类药物合用不仅具有强大的降低 LDL-C 作用,还可以减少他汀药物的剂量,从而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李虹伟;彭晖
    . 2008, 6(2): 47-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朱明炜
    . 2008, 6(2): 52-5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剂型与疗效
  • 姚丽萍;梅兴国;何永志;王旭
    . 2008, 6(2): 56-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从剂型方面综述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方法 通过检索近年来相关文献资料,阐述我国中药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现状.结果 中药缓控释制剂的研究相对滞后,发展中存在一些困难.结论 中药缓控释制剂是顺应现代医疗需要的新剂型,有很多显著的优点,发展前景广阔.
  • 加油站
  • . 2008, 6(2): 60-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药师手记
  • 张丽芳
    . 2008, 6(2): 6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