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床药物治疗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2009年, 第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9-03-15
  

  • 全选
    |
    专家评说
  • 谢培山
    . 2009, 7(2): 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张方;王雷
    . 2009, 7(2): 4-8,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是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传统医药资源,传统医药也是中国独具特色的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存在着先天资源不足、服务分配不公平等诸多的问题,能否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充分发挥传统医药的优势和作用,成为决定中国医疗卫生事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在概述中国传统医药的发展与成就,分析中国目前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传统医药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发挥作用所面对的机遇与挑战,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 吴春福;杨静玉;王芳;段链;王大方;高广;张秋华;涂凌;金顺姬
    . 2009, 7(2): 9-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理查德·傅莱
    . 2009, 7(2): 13-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质量管理
  • 刘兆平;汪怀山
    . 2009, 7(2): 18-2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药注射剂是我国独创的新剂型,由于其起效快、作用强,在危重疾病急救及感染性疾病等治疗上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近年来,随着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不良反应报道也逐渐增多,安全性问题越来越突出.本文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为依托,调研了1989-2008年有关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有关文献及报道,分析了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现状与挑战,并在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质量控制和安全性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
  • 梅全喜;曾聪彦
    . 2009, 7(2): 23-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中药现代化与中药安全性的关系,为解决中药安全性问题提出具体措施.方法 通过论述中药现代化与中药安全性现状,进而探讨中药现代化与中药安全性的关系,提出解决中药安全性的一些具体措施.结论 中药现代化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减少中药安全性事件发生的有力措施,对中药现代化不应持怀疑态度,对中药安全性问题事件也应当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同时,我们应切实加强中药安全性基础研究,进一步推动中药现代化的发展,使中药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早日实现.
  • 合理用药
  • 鲁卫星
    . 2009, 7(2): 29-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王丽霞
    . 2009, 7(2): 32-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杨毅恒
    . 2009, 7(2): 36-3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不良反应
  • 裴振峨;翟伟;马军丽;张黎明
    . 2009, 7(2): 39-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既往一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不良反应的特点及规律,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 检索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对2007年10月1日至2008年9月30日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接收的所有首选怀疑药品为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报表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中老年患者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高发人群,男女比例1∶1.24.严重类型的报表较少(1.38%),不良反应的报告率要低于临床实际发生率.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多样,但累计系统较为固定,需关注中药注射剂常用药品的质量及合理应用.结论 应当充分重视中药注射剂发生的不良反应,进一步加强监测,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 董宙;杨毅恒
    . 2009, 7(2): 42-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案头参考
  • 张明发;张军
    . 2009, 7(2): 44-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主要综述人体甘草酸药动学参数,为了帮助医生深入了解甘草酸,也介绍了甘草酸在动物中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方面的研究进展.甘草酸因分子量大、极性大,口服后很难以原形状态被吸收,需经胃肠道细菌水解成相应的甘草次酸后吸收入血.甘草酸注射给药后,迅速从胆汁排入肠道,血浆甘草酸水平迅速下降,排入肠道的甘草酸被肠道细菌水解成甘草次酸后进入肠肝循环.所以甘草酸无论注射还是口服给药,血中持续大量存在的主要是甘草次酸,而不是甘草酸.
  • 张明发;沈雅琴
    . 2009, 7(2): 49-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甘草在临床上常被用于治疗虚证病菌感染.实验研究发现甘草对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阳性芽胞杆菌、真菌和利什曼原虫疟原虫生长有较强有抑制活性,其中对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具有更大、更现实的中医临床意义.甘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是甘草抗菌抗原虫的主要活性成分
  • . 2009, 7(2): 53-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 2009, 7(2): 58-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