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床药物治疗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2010年, 第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0-07-15
  

  • 全选
    |
    论文
  • 叶山东
    . 2010, 8(4): 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化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大量动物试验和一些多中心临床研究应用血管紧张Ⅱ受体拮抗药拮抗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发现其对糖尿病肾病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且该作用不完全依赖于血压的控制,但也存在不同的观点.
  • 胡红琳;王长江
    . 2010, 8(4): 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型抗糖尿病药物通过不同于传统药物的作用机制,针对某些特殊的靶点进行干预,为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应根据其不同作用机制,合理选择适用范围,最大程度发挥其降糖作用,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本文根据降糖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结构,对非胰岛素类降糖药物如胰岛素促泌药、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抑制药、胰高血糖素样肽-1 类似物和受体激动药、二肽基肽酶-4 抑制药、胰淀紊、钠-葡萄糖转运体抑制药等的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
  • 张彤彦;许媛
    . 2010, 8(4): 9-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手术与疾病打击往往导致许多手术患者出现血糖升高,不论其既往是否合并有糖尿病.临床数据显示:高血糖是影响手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危险因素,而应激性高血糖处理也仍然是带有共性和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就围手术期高血糖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血糖监测及其影响因素,围手术期血糖管理的循证依据及血糖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
  • 叶山东
    . 2010, 8(4): 12-1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重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长期理想控制血糖、血压和血脂等是其基本的防治措施,但近来一些有关糖尿病肾病防治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不少药物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醛固酮受体拮抗药和他汀类药物等存在上述作用之外的肾脏保护作用,受到大家关注.
  • 郭启煜
    . 2010, 8(4): 15-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20世纪80年代发现有降低血糖和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和改善糖代谢作用的化合物,本文对其近年来的生物学特性结构、分布及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循证医学证据的情况进行综述.
  • 刘庆宪;朱冰;宋永建
    . 2010, 8(4): 2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对一线广谱抗癫痫药物卡马西平血药浓度监测分析,评估血药浓度与应用剂量、疗效、药物毒副作用的内在关系;阐明卡马西平在不同人群不同时段肝药酶诱导代谢和药物相关基因多态性及个体基因变异均是血药浓度差异的关键因素.卡马西平用药,宜从小剂量开始在浓度监测下逐步增量,达到有效浓度剂量,以避免过量或治疗窗窄出现不良反应,若在有效血药浓度内难以控制癫痫,建议联合用药或更换药物.
  • 鲁丛霞;马琪林
    . 2010, 8(4): 23-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女性癫痫患者比普通健康女性有更高的生殖内分泌障碍.这些生殖激素的改变多见于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性激素血症,高泌乳素血症,不育和停经.生殖内分泌的异常不仅与癫痫发作有关,而且还与抗癫痫药有关.癫痫发作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系统来干扰生殖内分泌系统,而抗癫痫药物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性腺激素系统,性激素的代谢以及性激素的结合蛋白,致使生殖内分泌异常.女性癫痫患者应用丙戊酸钠有更高的多囊卵巢综合征和高雄性激素血症发生率.新型抗癫痫药物对生殖内分泌的影响还缺乏广泛研究.传统抗癫痫药会使胎儿出生缺陷增加2-3倍,妊娠期癫痫的控制不良也会增加女性癫痫患者的死亡率.
  • 张志友;芮景
    . 2010, 8(4): 28-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血管生成是肿瘤细胞生长、浸润、转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肿瘤血管不仅为肿瘤细胞生长提供了充足的营养,而且为肿瘤细胞的转移提供了通道.通过抑制肿瘤血管形成,切断肿瘤细胞的营养供应,可抑制其生长并能减少肿瘤浸润转移的机会.蛇毒解离素抗肿瘤的研究是当前蛇毒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近年来蛇毒解离素抗肿瘤血管生成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 陆祖谦
    . 2010, 8(4): 33-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双胍类药物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已有50多年.许多国际糖尿病研究组织均推荐以应用二甲双胍和生活方式干预作为2型糖尿病的起始和基础治疗,并贯穿于治疗的始终,除非患者存在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或胃肠疾病.它可和任何降糖药物联合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二甲双胍除了降低血糖外,还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减少肿瘤发生危险等作用.该文对双胍类药物研究历史,作用及其机制,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综述.
  • 尚健;郭启煜
    . 2010, 8(4): 39-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α-糖苷酶抑制药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发的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延缓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达到控制血糖过高尤其是餐后血糖过高的目的,并具有保护心血管的作用.现已上市的有阿卡波糖(拜糖平、acarbose),伏格列波糖(倍欣、voglibose),米格列醇(miglitol),本文将对α-糖苷酶抑制药的作用原理、治疗糖尿病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张敏敏;陈美娟
    . 2010, 8(4): 43-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 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内皮功能损伤是心血管并发症的关键起动因素.糖尿病的高血糖状态通过氧自由基,糖基化终产物,醛固酮等环节影响血管的内皮功能,使糖尿病血管反应性降低.他汀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及白细胞介素-2等药物通过多种环节保护血管内皮功能,在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防治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
  • 马立萍
    . 2010, 8(4): 47-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 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早相分泌缺失,是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与大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非磺酰脲类促泌药(格列奈类药物)能够恢复胰岛素早相分泌,模拟胰岛素分泌的生理模式,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本文从格列奈类药物的药理特性、药代动力学特点等方面作进一步的论述,评价格列奈类药物在2型糖尿病中的治疗地位.
  • 朱燕凤
    . 2010, 8(4): 49-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及免疫抑制药的应用,隐球菌病的发生有增加趋势.不少隐球菌病病例报告中相继提到其外周血嗜酸粒细胞(EC)增多的现象,其为隐球菌病早期和急性期的血液学特点.隐球菌病致EC增多的机制可能是由于新型隐球菌荚膜有些特定成分引起的变态反应,经两性霉素B有效治疗后EC会逐步的减少,其减少的程度可有助于临床判断预后.外周血EC的检测普及性广、费用低廉,相对于隐球菌的其他检测方法是更值得推广的.
  • 卢新政
    . 2010, 8(4): 5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降压药的分类在全世界范围内尚未统一,临床存在诸多不便,尤其基层推广存在困难.根据近年降压药发展,参考国内外文献资料,首次提出一种新的降压药分类法:"三六九等".
  • 王晓晖;赵宏;丁庆明
    . 2010, 8(4): 53-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我院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限定日剂量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住院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情况进行统计.结果 我院中药注射剂主要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治疗,肿瘤药物的消费金额最多(占57.49%),心脑血管药物的累计用药频度最高(占53.74%).与2008年相比,2009年的总金额、用药频度和日消费金额分别增加5.58%、2.33%和6.05%,2010年前5个月的总金额和用药频度分别比2009年减少2.70%、6.29%.结论 2010年以来,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量在减少,但两年间的日消费金额在增加.
  • 李琳;王雷;秦辉
    . 2010, 8(4): 56-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查找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改进,以提高服务质量.方法:向患者随机发放调查问卷,请患者参与评定,提出意见.对2008-2009年患者提出异议的事件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患者对我院门诊药房窗口服务满意度较高,但仍存在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结论:门诊药房应优化取药流程,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加强对药学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个人素质的培养,进一步提高药房窗口的服务质量.
  • 王(王乐)珏;段京莉
    . 2010, 8(4): 59-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