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床药物治疗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2011年, 第9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1-01-15
  

  • 全选
    |
    论文
  • 姜蓉;荆志成
    . 2011, 9(1): 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5型磷酸二酯酶(cGMP降解酶)抑制药通过NO/cGMP通路扩张血管.由于肺血管系统表达大量的5型磷酸二酯酶,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药在肺动脉高压中的临床疗效受到重视.西地那非、伐地那非、他达拉非是口服的、强效选择性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药.多项临床试验证实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药治疗肺动脉高压疗效显著,目前有关西地那非、伐地那非、他达拉非远期疗效及联合应用等仍需更多循证医学研究证实.
  • 吴文汇;荆志成
    . 2011, 9(1): 5-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肺动脉高压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临床综合征,以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为特征,最终发展至右心功能衰竭甚至死亡.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药西地那非能选择性抑制5型磷酸二酯酶,可有效治疗肺动脉高压. 目前已有大型临床研究证实西地那非可改善肺动脉高压患者症状,提高运动能力、生活质量和生存率;也有研究表明西地那非联合伊洛前列素或依前列醇治疗肺动脉高压优于单药治疗.西地那非安全性、耐受性好,最常见不良反应为头痛、腹泻、脸红、鼻衄等. 目前有关西地那非治疗剂量、远期疗效及联合应用等仍需更多循证医学研究证实.
  • 金玲;张永红
    . 2011, 9(1): 12-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复习国际指南,结合本院经验,系统论述了粒细胞减少伴发热患者的抗感染治疗策略.血液肿瘤病人合并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期间易合并重症感染,其发生率与粒细胞减少的程度及持续时间相关.抗感染成功的关键是积极寻找感染灶和病原体,最常见的病原体仍为细菌,其中又以革兰阴性菌多见,近年来革兰阳性菌感染、侵袭性真菌感染比例增加.凡符合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定义的病人均需要经验性抗生素治疗,经验性用药强调降阶梯的治疗策略,同时配合应用粒细胞刺激因子、输注丙种球蛋白、输血、血小板等免疫支持治疗,以提高疗效,降低重症感染的病死率.
  • 毕新刚;马建辉
    . 2011, 9(1): 16-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子靶向治疗对肾透明细胞癌的疗效优于传统的免疫治疗,而对其他类型的肾癌亦有一定的疗效,为晚期肾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对已经批准上市以及正在进行研究的肾癌靶向治疗药物作一综述.
  • 吴文汇;张锐
    . 2011, 9(1): 2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法舒地尔是目前唯一在临床上使用的Rho激酶抑制药,Rho激酶现已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的重要靶点之一,在肺动脉高压的发病机制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法舒地尔能够安全有效地治疗肺动脉高压且不良反应小,有望成为治疗肺动脉高压的新型药物.
  • 姚舒洋;徐兵河
    . 2011, 9(1): 25-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一种侵袭性极强的乳腺癌亚型,临床预后很差.近几年,随着对乳腺癌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出现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多项临床试验已经证实,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PARP)抑制药应用是一种治疗BRCA基因突变或散发的、具有同源重组调节修复缺陷乳腺癌的有效方法.亚组分析提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能有效治疗TNBC.包括舒尼替尼和索拉非尼在内的许多药物也能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基因芯片分析显示,与其他乳腺癌亚型相比,TNB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水平更高,而EGFR抑制药治疗乳腺癌的疗效却令人失望. 临床前研究还发现,热休克蛋白90(Hsp90)和Src抑制药有抑制TNBC生长的活性,相关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
  • 赵勤华;荆志成
    . 2011, 9(1): 31-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贝前列素钠是首个具有口服活性的前列环素类似物,目前已在日本和韩国等国家批准治疗肺动脉高压.多项临床研究显示,单用贝前列素治疗肺动脉高压的短期疗效肯定,但远期疗效可能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弱.小规模临床研究显示,贝前列素联合西地那非或内皮素受体拮抗药治疗可能利用药物的不同作用机制使临床效益最大化,因此联合治疗有望成为有效、安全、经济的治疗方案.
  • 刘倩倩;刘岽;荆志成
    . 2011, 9(1): 34-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肺动脉高压是一种以肺小动脉血管重构为特征的恶性肺血管疾病,往往由于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并最终导致患者右心力衰竭而死亡.5型磷酸二酯酶在肺组织中高表达为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药治疗肺动脉高压提供了理论基础.伐地那非是一种新型选择性的磷酸二酯酶抑制药,通过减少环鸟苷酸(cGMP)的降解而舒张肺血管平滑肌,降低肺血管阻力.本文通过对伐地那非的药代动力学、伐地那非治疗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研究及其在肺动脉高压危象的应用方面阐述伐地那非治疗肺动脉高压的研究.
  • 吴志;陈美娟
    . 2011, 9(1): 38-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当前在临床上能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但是糖尿病患者最终死亡于并发症.近年研究表明,血管平滑肌上钙、钾离子通道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因而探明其病理生理变化有重大意义,可为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 徐兵河
    . 2011, 9(1): 42-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过表达型乳腺癌进展快,预后差.近年来,针对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开发了一系列分子靶向药物,特别是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单克隆抗体曲妥珠单抗以及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药拉帕替尼及其临床应用,极大提高了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并改变了这类乳腺癌一线和二线治疗的临床实践.
  • 代立志;孙培钰;荆志成
    . 2011, 9(1): 45-4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外试验证实,曲前列环素治疗肺动脉高压是有效,安全及可耐受的.国外众多的关于曲前列环素临床药物试验(不同的给药方式,如静脉,皮下及吸入等),证实曲前列环素能显著改善肺动脉高压患者运动耐量、症状及血流动力学,疗效与依前列醇相似但潜在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较少,同时可以用于波生坦及西地那非等口服效果不理想的患者.曲前列环素是一种治疗肺动脉高压的有效药物,部分代替静脉输注曲前列环素是可行性,同时可以用于波生坦、西地那非等口服药物治疗症状改善无明显的肺动脉高压患者.
  • 樊英;徐兵河
    . 2011, 9(1): 48-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类乳癌易感基因1/人类乳癌易感基因2相关性乳腺癌与三阴性乳腺癌在分子表型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这类乳腺癌治疗手段有限,患者预后差.近年来,随着对肿瘤病因学和相关信号传导通路研究的深入,对其临床、病理、生物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有了较深入的认识,由此开发出一系列药物,并相继进入不同阶段的临床研究.
  • 李炫昊;杜林栋
    . 2011, 9(1): 51-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膀胱尿路上皮癌是泌尿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全球每年新增病例约35万.由于膀胱癌的特殊生物学特性,单纯手术治疗后局部复发率与进展率较高,远期效果不理想.手术联合化疗,特别是术后即刻膀胱灌注化疗和新辅助化疗能有效减少膀胱癌术后复发与进展风险,提高总体预后.
  • 张韶湘;余晓玲;邹昱蕾;张昆欣
    . 2011, 9(1): 55-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浅析我院住院处方不合理使用情况,促进合理用药,确保用药安全.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9年住院处方2000份,分析处方中存在的不合理用药.结果共审核处方2000例,不合理处方95例,占所查处方的4.75%.不合理用药现象主要涉及抗生素应用、老年人用药、药理拮抗、溶媒不当和用法错误方面.结论药师审核处方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确保用药安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 袁平;荆志成
    . 2011, 9(1): 58-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肺动脉高压是一种以肺小动脉痉挛、内膜增生和重构为特征的恶性血管疾病.近年来随着对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深入研究和选择性肺血管舒张药物的研发,肺动脉高压的治疗已经取得极大进步.西他生坦作为一个新型的高选择性内皮素受体拮抗药也因此备受临床关注.西他生坦通过阻断A型内皮素受体,抑制内皮素-1的缩血管效应,舒张血管.本文综述了西他生坦的药理学特点、相关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
  • 方忠宏;曾宏辉;张军
    . 2011, 9(1): 61-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例88岁的女性患者在住院治疗过程中出现谵妄、神志不清、嗜睡状态,脑电图等诊断不支持中枢感染.临床医生认为是头孢吡肟所致,但从临床病情变化与用药过程的分析看,最大可能是阿奇霉素引发的中枢神经异常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