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床药物治疗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2014年, 第1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4-03-15
  

  • 全选
    |
    综述
  • 陈占红;王晓稼
    . 2014, 12(2): 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综述晚期乳腺癌药物研究与治疗进展。方法:收集相关最新发表的文章,对晚期乳腺癌药物和治疗进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与结论:晚期乳腺癌属于不可治愈的疾病。临床实践证明,以紫杉类药物、曲妥珠单抗、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等为新一代抗癌新药应用于临床,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晚期乳腺癌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慢性病。近年来,一些具有全新作用机制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如帕妥珠单抗、曲妥珠单抗emtansine、氟维司群注射液、依维莫司等的出现,将改变晚期乳腺癌的治疗策略。
  • 王蔚虹;腾贵根
    . 2014, 12(2): 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新共识指导下的幽门螺杆菌个体化治疗。方法:收集近来国内外相关报道也进行分析。结果和结论:根除率逐年下降是当前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治疗面临的棘手问题,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诊断和治疗的共识已经颁布。在新的共识指导下,强调幽门螺杆菌的个体化治疗是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关键。
  • 孙志伟;贾军;张晓东
    . 2014, 12(2): 9-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结直肠癌中伊立替康化疗疗效及毒性预测分子标志物。方法:收集国内外发表的文献并对伊立替康作用机制、化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等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化疗在其综合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肿瘤的异质性以及患者个体的差异性,不同的患者对于化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差异很大,因此寻找化疗药物的潜在分子标志物是很重要的,可以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耿同超
    . 2014, 12(2): 14-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妊娠期对视神经脊髓炎的影响和治疗选择。方法:总结分析近年来妊娠期对视神经脊髓炎的影响和治疗选择的文章。结果和结论:视神经脊髓炎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发生在生育期女性。妊娠可以触发疾病发生或加重病情,疾病可以增加产科并发症风险,但绝大多数妊娠获得成功结果。妊娠期病情波动可以采用静脉大剂量甲基泼尼龙、免疫球蛋白、血浆交换等治疗,以及激素联合免疫球蛋白或血浆交换治疗。病情缓解至少半年后妊娠或许有利于母婴健康,分娩后恢复维持治疗有助于预防疾病复发。
  • 舒宏;崔一民;侯曙光
    . 2014, 12(2): 18-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和综述肺吸入制剂的分类、现状及其临床用药。方法:收集国内外发表出版的相关论文及专著,对肺部吸入给药的特点及临床药物制剂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与结论:肺部吸入给药是防治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道疾病的首选给药方式。常见的吸入给药制剂包括定量吸入气雾剂、干粉吸入剂和雾化吸入剂,所用药物主要为β2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药物、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及复方药物等。
  • 陈一文;梁颖慧;王宁
    . 2014, 12(2): 25-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总结分析肠促胰素类药物治疗糖尿病的潜在风险。方法:收集近来国内外相关报道并进行分析。结果和结论:肠促胰岛素类药物的血糖控制及减轻体重疗效不劣于其他降糖药物,且低血糖发生率低,故其问世以来得到广泛应用。但相关流行病学调查、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均提示应用该类药物存在胰腺病变及促进肿瘤发生的潜在风险,其药物安全性备受关注,为正确评价药物安全性需进一步完善高质量的临床研究。
  • 吴垠;黄仲夏
    . 2014, 12(2): 29-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综述多发性骨髓瘤伴髓外浆细胞瘤的诊治进展。方法:收集近年国内外发表的相关文章并对多发性骨髓瘤(MM)合并髓外浆细胞病(EMD)的发病情况、预后及治疗进展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根据病例研究MM诊断时EMD的发生率为7%~18%,复发时可达6%~20%。发生髓外进展的患者预后较差,生存期短。目前对于MM伴髓外病变的治疗没有明确的最佳方案。髓内病变稳定而出现单个髓外浆细胞瘤的患者可行放疗,MM系统复发并出现髓外病变的患者应行化疗。年轻患者进行大剂量治疗加自体干细胞移植可克服髓外病变带来的不利预后的影响。单药沙利度胺治疗EMD无反应,但与其他药物联合化疗可能有效。可能有效的一线治疗方案为含硼替佐米方案和含来那度胺的联合化疗方案,如果可能随后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
  • 论著
  • 严蓓;曹国颖;闫记灵;彭悦颖;边子睿;李可欣
    . 2014, 12(2): 35-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对人粪便中匹诺塞林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定量分析方法的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方法:分析人粪便中匹诺塞林浓度测定过程,确定并简化不确定度来源,利用LC-MS/MS测定人粪便中匹诺塞林的方法学验证数据,通过统计学方法,依次计算各变量的不确定度、合成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结果:人粪便中低(51.07 ng·mL-1)、中(510.44 ng·mL-1)和高(2957.50 ng·mL-1)质量浓度匹诺塞林的扩展不确定度分别为14.58 ng·mL-1、26.30 ng·mL-1和206.46 ng·mL-1(k=2,置信概率为95%)。结论:测量不确定度与检测结果数值相关,随浓度高低不同而有所差异,而且测定不确定度比例在匹诺塞林不同浓度的结果也不相同,标准曲线拟合对低浓度点的影响非常大。
  • 郑爱娣;王咏梅;徐静;童国新
    . 2014, 12(2): 4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大剂量与常规剂量氯吡格雷与替罗非班联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300mg)和大剂量组(600mg),每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替罗非班治疗,其中常规剂量组加用常规剂量氯吡格雷治疗;大剂量组患者加用大剂量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T段下降幅度,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重组人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并发症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等。结果:常规剂量组和大剂量组患者治疗后ST段下降幅度及sCD40L、PDGF-BB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大剂量组患者降低程度明显高于常规剂量组(P<0.05)[(0.38±0.10)mm,(150.3±26.9)ng·mL-1,(2071.7±577.8)ng·mL-1]比[(0.72±0.19)mm,(194.5±33.4)ng·mL-1,(2564.2±623.6)ng·mL-1];常规剂量组和大剂量组患者出血发生率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1.7%比25.0%);大剂量组患者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再发及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P<0.05)(10.0%,1.7%,3.3%)对(23.3%,11.7%,15.0%)。结论:相较于常规剂量氯吡格雷,大剂量氯吡格雷与替罗非班联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能够显著改善心电图,缓解心肌缺血症状,降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风险。
  • 劳成明
    . 2014, 12(2): 43-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拉莫三嗪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双相抑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18例双相抑郁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58例)与观察组(6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帕罗西汀口服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拉莫三嗪联合帕罗西汀口服,疗程8周。治疗前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评估疗效。结果:治疗后8周,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8.3%(53/60)对70.7%(41/58),P<0.05);观察组HAMD认知障碍、焦虑/躯体化、阻滞以及睡眠障碍因子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G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别。结论:拉莫三嗪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双相抑郁临床疗效确切,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 药事管理
  • 尹红;古今;栾伟;何新荣;孙艳;韩亚亮;王瑞鹤;孟庆隆
    . 2014, 12(2): 46-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运用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 QCC)管理方法,探讨其在提高中药饮片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中药房品管圈,对中药不合格饮片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制订相应的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对实施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中药饮片的不合格例次由每月33品次下降至每月19品次,进步率达到了42.42%。结论:品管圈活动为提高中药饮片质量控制提供了很好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形成了标准化文件,值得在药品管理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 郭春彦;王晓玲
    . 2014, 12(2): 50-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回顾性调查2012年4月~2013年3月北京儿童医院门诊患儿超说明书用药情况,为了解我国儿科超说明书用药现状和制定超说明书用药政策提供证据,促进我国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4月~2013年3月门诊患儿的处方,依据药品说明书,判断其用药医嘱是否超说明书,分析超说明书用药类型、各年龄段儿童、各类药品超说明书用药情况。结果:共抽取门诊患儿处方10716张,分析处方用药医嘱23909条,涉及药品451种。按处方数、用药医嘱数、药品总数、基本药物数、非处方药(OTC)药品数计,超说明书用药发生率分别为53.0%、29.6%、65.0%、67.0%、79.8%。超说明书用药发生率居前3位的年龄段为幼儿期(29.8%)、学龄前期(29.5%)和婴儿期(29.2%)。超说明书用药类型主要包括无儿童用法用量信息(61.7%)、给药频次(12.8%)和剂量(11.1%)。结论:我院门诊患儿超说明书用药情况普遍,反映了药品说明书中儿童用药信息的缺乏,提示国家亟须出台相关政策规范超说明书用药行为,保障儿童用药安全。
  • 案例分析
  • 杨飞;焦海胜;齐晓涟
    . 2014, 12(2): 56-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脑梗死急性期血压的控制原则及思路。方法:根据指南,结合患者病情及血压波动特点,分析临床药师参与1例脑栓塞后高血压抗高血压药物联合使用的血压控制情况。结果:四种常用降压药联合α受体阻断剂后患者血压下降,以收缩压为著。结论:脑梗死急性期常用降压药控制不佳时可结合患者血压特点联合特拉唑嗪可能有效。
  • 孙丽蕊;宋燕青;张红梅;田旭;郭秋实;孙智辉
    . 2014, 12(2): 59-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临床药师对1例糖尿病合并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感染患者实施药学监护的过程,探讨此类患者药学监护要点及药师在临床药物治疗中发挥的作用。方法:针对患者病情,协助医师根据药敏结果为患者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调整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的给药剂量,关注患者使用利奈唑胺注射液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提出合理的药学监护措施,对患者血糖进行监控并提供健康教育计划。结果:患者经过抗感染及降糖治疗后,感染与血糖均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利奈唑胺注射液引起的血小板减少也得到恢复,患者病情稳定出院。结论:临床药师参与个体化给药方案的制定,进行必要的药学监护,对于临床规范、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