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床药物治疗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2018年, 第16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18-07-31
  

  • 全选
    |
    指南与共识
  • 吴晓玲,赵志刚,于国超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8, 16(7): 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3384.2018.07.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肿瘤药物治疗专题报道
  • 林少妍,马飞,徐兵河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8, 16(7): 7-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3384.2018.07.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免疫治疗作为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在多种实体瘤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由于PD-1/PD-L1信号通路可能通过多种方式介导肿瘤免疫逃逸,因此阻断该信号通路成为肿瘤治疗研究的新热点。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乳腺癌的一种亚型,对目前治疗手段不敏感,复发率和死亡率高,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差,亟需创新性的治疗手段。抗PD-1/PD-L1单克隆抗体的临床疗效研究为TNBC的治疗带来了突破。本文将对PD-1/PD-L1抑制剂及其在TNBC治疗临床试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为TNBC患者治疗提供新思路。
  • 管秀雯,马飞,徐兵河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8, 16(7): 11-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3384.2018.07.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体肠道内分布着极其复杂的微生物群,维持着宿主肠道微环境的稳态,参与机体新陈代谢、炎症反应、免疫调控等多项生理过程。肠道微生物通过菌群易位、免疫调控、代谢调节、影响多样性、改变微环境等多种机制,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与抗肿瘤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也存在密切的关系。本文梳理了近年来在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抗肿瘤药物治疗模式与肠道微生物的关系方面的探讨,并对主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王晨宇,王佳玉,罗扬,马飞,李青,张频,李俏,樊英,徐兵河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8, 16(7): 17-2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3384.2018.07.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化疗和内分泌治疗在转移性乳腺癌中通常序贯使用,依托泊苷(VP-16)及孕激素单独使用对乳腺癌都有效,但两者联合使用是否合理上午文献报道。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依托泊苷 (VP-16)及甲羟孕酮口服(VMA方案)的转移性乳腺癌。分析该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VMA 方案取得了33.3%的客观有效率,包括1例完全缓解和7例部分缓解。临床获益率为66.6%,8例稳定的患者稳定超过半年。中位无进展时间为13.7个月 (11. 6~23.5个月) ,中位总生存27.5个月(25.5~32.8个月)。绝大多数的不良事件为I或Ⅱ度。没有发现能够预测VMA方案疗效的预测因子和预后因子。结论 尽管化疗和内分泌治疗很少同时使用,在有选择性的既往多程治疗后的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依托泊苷胶囊和甲羟孕酮联合使用是一个有效、耐受性良好的选择。
  • 戴智财,王佳玉,樊英,徐兵河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8, 16(7): 23-2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3384.2018.07.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与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pCR)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0年1月至2017年10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进行新辅助化疗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血液检查结果及预后信息,分析基线FBG及其变化与临床病理特征、疗效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共101名具有新辅助化疗前后FBG结果的三阴性乳腺癌纳入研究,获得pCR的患者基线FBG水平显著升高[(3.38±1.16)g?L-1 vs (2. 92±0.75) g?L-1 ,P<0.05)]。基线FBG为pCR的独立预测因素(OR=1. 713,95%CI: 1. 004~2. 935)。基线FBG及变化和RFS、OS无关(P>0.05)。结论 基线FBG是有效预测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pCR的生物标志物。
  • 桑蝶,张频 ,李青 ,袁芃 ,马飞 ,罗扬 ,蔡锐刚 ,樊英 ,陈闪闪 ,李俏 ,张金涛,冯硕,欧开萍,徐兵河 ,王佳玉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8, 16(7): 28-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3384.2018.07.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三环院区接受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单药或者联合方案治疗的30例晚期乳腺癌临床资料,评价含该药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30例二线及二线以上化疗失败的晚期乳腺癌接受含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方案治疗,全组客观缓解率为40.0%,临床获益率为73.3%,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3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为9个月。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神经毒性及胃肠道反应,其次为皮肤反应、肝功能损害及药物热,经对症治疗恢复正常,患者均可耐受。结论 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治疗多线化疗失败、紫杉类耐药的晚期乳腺癌,仍有显著疗效,且药物安全性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述评
  • 王欢 ,王彦明 ,李微,肖典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8, 16(7): 34-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3384.2018.07.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Esketamine是杨森公司开发的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非竞争性拮抗剂,其通过促进突触蛋白合成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释放发挥快速抗抑郁作用。在已完成的临床试验中,esketamine对难治性抑郁表现出显著疗效。FDA已授予其治疗难治性抑郁症和伴有紧要自杀风险重度抑郁症的突破性药物资格,该药有望成为过去50年中FDA批准用于治疗重度抑郁症的首个新药。本文就esketamine的基本信息、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和临床试验情况作一概述。
  • 陈茜 ,曹国颖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8, 16(7): 37-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3384.2018.07.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Abaloparatide是Radius Health公司开发的一种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其能诱导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促进骨形成,增加骨量,改善骨质疏松症状。2017年4月28日获FDA批准上市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本文对其作用机制、药动学、临床评价、安全性等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 论著
  • 吉雪,胡兴胜,朱以香,刘雨桃,林琳,邢镨元,郝学志,王燕,李峻岭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8, 16(7): 41-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3384.2018.07.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培美曲塞联合铂类一线治疗晚期肺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其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7年8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接受培美曲塞为基础方案化疗的 Ⅲb/Ⅳ期肺腺癌患者450例的病历资料。根据一线化疗后是否进行维持治疗分成2组。分析其临床特点、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客观缓解率为33.6%,疾病控制率为87.6%,中位PFS为5.83个月。其中维持治疗组PFS为9.92个月,较非维持治疗组的4.60个月更长(P<0.00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阳性、功能状态评分(PS)=0分、化疗周期数在4个及以上,以及接受维持治疗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保护性因素。化疗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血液学毒性、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及乏力,但≥3级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结论 培美曲塞联合铂类一线治疗晚期肺腺癌安全有效,培美曲塞维持治疗有更高的生存获益。
  • 潘灵爱,黄晓波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8, 16(7): 46-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3384.2018.07.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监测危重心脏外科术后感染患者的万古霉素血药浓度,分析万古霉素体内浓度达标情况、影响因素、临床疗效及肾毒性发生率。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7年5月收入四川省人民医院外科ICU的心脏术后可疑或者确诊为革兰阳性菌感染并使用万古霉素治疗的患者168例,根据患者的基础肌酐清除率分为A组(肾功能不全组,肌酐清除率<50mL?min-1)和B组(肌酐清除率≥50mL?min-1),于用药第4次前采血送检,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监测药物谷浓度,并分析患者年龄、性别、感染部位、病原学、治疗期间肾功能不全发生率、疗效等资料。结果 共纳入合格患者168例,其中A组96例,B组72例。两组的有效达标率(10~20mg?L-1)为52. 1%和61. 1%,浓度过低比率分别为18.7%和22.2%,浓度过高比率分别为29.2%和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肌酐清除率、血液净化、液体平衡情况、给药剂量是影响谷浓度的主要因素。A组达标时间明显长于B组[(5.5±1. 2)d vs(2.9±1.4)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万古霉素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给药后达到目标浓度范围的患者比例仍然较低,尤其是肾功能不全患者达标时间延长,需多次调整剂量才能达到目标浓度。但根据浓度监测指导治疗基本可以预防肾毒性的发生,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 王菊平,李小芹,李永春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8, 16(7): 50-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3384.2018.07.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对儿童胆汁淤积性肝病肠道菌群的影响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河南省儿童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246例胆汁淤积性肝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23例。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抗病毒、抗感染、护肝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每日3次,每次0.5g。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肠道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及大肠杆菌的数量变化和肝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以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相比治疗前大肠杆菌数量显著降低,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显著增加,相应B/E值也显著增加(P<0.05);两组肝功能指标水平治疗后均有所下降(P<0.05),总胆固醇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细胞因子TNF-α、IL-6水平仅在观察组中比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TGF-β1细胞因子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儿童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发病和病情的进展与肠道菌群的变化密切相关,肠道菌群的变化会引起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在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病中有利于肠道菌群的恢复和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胡清甫,张尤帅,高青豹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8, 16(7): 54-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3384.2018.07.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抗凝在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脓毒血症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脓毒血症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均予抗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脓毒血症的对症治疗,并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钠,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最终共有66例患者完成临床研究,其中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显效31例,有效3例,无效0例;对照组显效22例,有效10例,无效0例。其中,观察组显效率及临床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清CRP、WBC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和手术率均显著降低,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对比,治疗后观察组B细胞、NK细胞和CD3+、CD4+、CD8+ T细胞比例及CD4+/CD8+值均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脓毒血症患者应用抗凝治疗,其临床疗效较肯定,但对免疫功能可能无显著影响。
  • 刘晓燕,汤海涛,潘宏年,王修中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8, 16(7): 58-6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3384.2018.07.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比吲哚美辛栓不同时间纳肛预防患者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发生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分析2013年5月至2016年1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消化内科行ERCP术治疗的患者231例,随机分为术前组124例(术前30min用吲哚美辛栓纳肛),术后组56例(术后30min用吲哚美辛栓纳肛),对照组51例(未用吲哚美辛栓纳肛)。比较3组患者ERCP术后3、24h血清淀粉酶水平,以及术后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结果 术前组的术后3、24h血淀粉酶水平均低于术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胰腺炎发生率均高于术前组及术后组,术后组胰腺炎发生率均高于术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前用吲哚美辛栓纳肛预防ERCP术后患者发生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术后用药及未用药。
  • 吴少航,彭琼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8, 16(7): 62-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3384.2018.07.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埃索美拉唑治疗抗血小板药物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10月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后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128例,其中幽门螺杆菌(Hp)阳性者设为Hp阳性组,另46例设为Hp阴性组,Hp阳性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Hp阴性组和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埃索美拉唑钠静脉滴注,试验组患者在Hp阴性组和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和抗Hp常规治疗,治疗后随访6个月。记录试验组患者Hp根除情况及上消化道再出血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患者Hp根除率为100.00%(42/42),对照组患者Hp根除率为45.00%(18/4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对照组和Hp阴性组的上消化道出血总有效率分别为90.48%(38/42)、82. 50%(33/40)、86.96%(40/46),3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Hp阴性组上消化道再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和Hp阴性组上消化道再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埃索美拉唑治疗抗血小板药物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显著,可通过根治Hp降低抗血小板治疗患者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且安全性较好。
  • 袁小锋,田霞,李红军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8, 16(7): 65-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3384.2018.07.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观察益生菌干预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BA)患儿的效果,并探讨对患儿呼吸力学参数、诱导痰黏附因子及白介素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12月许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2例BA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气雾剂吸入治疗,孟鲁司特钠片口服,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观察组加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在治疗前1 d及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儿的呼吸动力学参数、诱导黏附因子及白介素水平并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后的每千克体质量潮气量、达峰容积比、呼吸峰流速、气道内压、呼吸系统黏滞阻力、平台压、呼吸系统总静态顺应性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的α4β1、αvβ6、VCAM-1、ICAM-1、IL-17、IL-33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期间,观察组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0%(4/46),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87%(5/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3,P>0.05)。结论 益生菌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诱导痰黏附因子、白介素的影响较为明显,且安全性较高。
  • 李飒,梁健华,甄健存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8, 16(7): 70-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3384.2018.07.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统计分析医院上报用药错误(medication error,ME)的内容及原因,讨论如何减少及避免ME的发生。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的ME共892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应用Excel软件,分析ME发生的原因。结果 按ME级别统计A级占10.9%,B级占87.6%,C级占1. 3%,D级占0.2%,E、F、G、H、I级均未报告;按ME内容统计药品品种错误占19.1%,药品用量错误占15.9%;按ME的引发因素统计药品知识欠缺导致的占43.4%,易混淆药品占15.0%;按ME的发生场所统计门诊及病房诊室占63.6%,门急诊及病房药房占19.4%;按ME的发生人员统计医师占80.0%,药师占16.7%;按发现及上报ME人员统计全部为药师。结论 需要增加药师、医师、护士对ME的重视程度,优化系统设置,完善工作模式,加大处方审核力度,加强对患者的用药教育,通过一系列的防范措施从而减少ME的发生。
  • 李轶凡,盖迪,张雪艳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8, 16(7): 74-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3384.2018.07.0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北京妇产医院产科候诊患者用药行为风险的认知、态度和行为(KAP)现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提升安全用药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以纸质问卷/微信问卷两种形式对北京妇产医院460位产科候诊患者展开调查。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 22.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认识部分共35问,得(130.260±12.412)分,得分率74.43%。态度部分共5问,得(18.770±4.145)分,得分率75.08%。行为部分共31问,得(123.100±8.891)分,得分率79.42%。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显著影响认知部分总得分(F=7.112 ,P<0.001)。医疗保障的不同显著影响使用药物时行为得分(F=3.751 ,P=0.005)和参与用药教育活动行为得分(F=4.484,P=0.001)。结论 妊娠患者对安全用药认知还有待提高,态度较为积极,安全用药行为有待规范。
  • 药物与临床
  • 尹月,张艳华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8, 16(7): 78-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3384.2018.07.0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加强药学监护,降低抗肿瘤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法 针对 1 例结肠癌复发转移患者,观察其入院治疗用药监护情况。结果 患者入院后行卡培他滨、奥沙利铂(XELOX)及贝伐珠单抗化学治疗后,出现高血压(2级)。临床药师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结合患者既往反流性食管炎病史,建议医生将硝苯地平换用缬沙坦,对患者使用贝伐珠单抗致高血压预防措施进行宣教,最终症状缓解出院。结论 药学监护可以降低抗肿瘤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提高患者治疗的安全性。
  • 康怡,张东肃,朱莹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8, 16(7): 81-8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3384.2018.07.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1例使用磷酸奥司他韦颗粒治疗乙型流感后出现的儿童自我伤害不良反应进行描述和分析,同时对磷酸奥司他韦颗粒所致的精神及其他系统不良反应进行文献复习和小结。服用磷酸奥司他韦颗粒期间的确可能出现神经精神不良事件,需要临床医生警惕。磷酸奥司他韦颗粒是治疗甲型,乙型流感的常用药物,临床医生应充分认识由其引起的各种药物不良反应,保障药物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刘彦会,崔向丽,崔海洋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8, 16(7): 83-8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3384.2018.07.0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对1例肺栓塞患者使用肝素治疗过程中发生血小板减少症后,选用利伐沙班进行治疗,进而探讨利伐沙班对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的疗效。通过使用利伐沙班,患者肺栓塞得到安全、有效的治疗,血小板计数及其他指标均恢复正常。故对肺栓塞患者使用肝素时需要严格检测实验室指标,以便及时防治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利伐沙班作为一种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治疗HIT及肺栓塞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李莉莉1 ,吴新安1 ,杨辉3*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8, 16(7): 86-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3384.2018.07.0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 例患者肾移植术后规律服用他克莫司(4mg po bid)4 d后,患者突发单侧右耳耳聋,当天血药浓度为15.1ng·mL-1 ,医生调整他克莫司剂量,降低患者体内血药浓度到10.6ng·mL-1后,患者听力恢复正常。考虑突发性耳聋不良反应很可能是由他克莫司导致的。
  • 刘萌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8, 16(7): 89-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3384.2018.07.0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泌尿道真菌感染的一线治疗药物主要为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而卡泊芬净等棘白菌素类药物被认为在尿液中浓度较低而不推荐用于该类感染。但是,目前尚无因特殊生理病理状态而不能耐受上述药物治疗患者的泌尿道真菌感染治疗方案。本文报道1例对氟康唑过敏同时合并肾功能障碍的泌尿道真菌感染患者应用卡泊芬净治疗的病例,以供同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