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床药物治疗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2023年, 第21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3-06-28
  

  • 全选
    |
    指南与共识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药物治疗管理路径专家共识》编写组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23, 21(6): 1-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3384.2023.06.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进一步促进药师规范化、同质化地开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药物治疗管理,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委托,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牵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等9家医院共同参与制订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药物治疗管理路径专家共识》。本共识紧密围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药物治疗管理的全过程,包括信息收集、分析评估、计划实施及后续跟踪随访,配套标准化管理路径、记录表单和评估工具,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曹明楠, 王乔宇, 陶骅, 周建新, 王睿, 赵志刚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23, 21(6): 19-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3384.2023.06.0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围手术期感染预防与管理指南》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药学部牵头,联合51个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共同制订。该指南聚焦于围手术期预防感染常见的临床问题,如住院时长、血糖控制、贫血与低蛋白血症、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控制、处方前置审核、抗菌药物选择、给药时机、追加时机、延长用药、引流管拔除时机、患者宣教、消毒剂选择、环境清洁、人员流动、医务人员手卫生、健康状态及佩戴双层手套等,基于当前可获得的循证医学证据,最终形成强推荐意见16条,弱推荐意见18条,暂无法判断强度等级的意见2条。指南于2023年2月发表于Journal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本文为该指南的解读版本。
  • 新药述评
  • 刘玉奇, 何宇鹏, 宗克丽, 于芳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23, 21(6): 26-3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3384.2023.06.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AT-527是Atea Pharmaceuticals公司正在开发的一种新型核苷酸前药,对人类黄病毒[如丙型肝炎病毒(HCV)]和冠状病毒[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等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AT-527抑制RNA病毒的RNA依赖性RNA聚合酶(RdRp)的复制。Ⅰ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在健康受试者中单次口服剂量高达400 mg,在HCV感染者中高达600 mg,AT-527的耐受性良好。体外模型研究结果显示,AT-511(AT-527的游离碱形式)能够有效抑制SARS-CoV-2的复制。Ⅱ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AT-527治疗有基础疾病的高危人群,病毒载量有下降趋势。目前AT-527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阶段,旨在评估AT-527或安慰剂与标准治疗(SOC)同时使用的临床效果。本文就AT-527的基本信息、作用机制、药动学和临床研究等作一概述。
  • 叶红梅, 陈碧娴, 郭静, 封宇飞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23, 21(6): 31-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3384.2023.06.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氘可来昔替尼是由美国百时美施贵宝公司研发的全球首个口服选择性酪氨酸激酶2(TYK2)变构抑制剂,用于治疗适合系统治疗或光疗的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成人患者。2022年9月9日,FDA批准氘可来昔替尼上市。本文将对氘可来昔替尼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药动学、临床疗效、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 论著
  • 孙亚红, 林阳, 石秀锦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23, 21(6): 36-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3384.2023.06.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回顾性分析CYP2D6基因多态性在中国汉族人群中的分布情况,探讨CYP2D6基因检测对其敏感底物药物美托洛尔、他莫昔芬、可待因代谢的意义。 方法 对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完成CYP2D6基因型检测的门诊和住院患者进行汇总分析。 结果 共有2479例服用美托洛尔的患者进行了CYP2D6基因型检测,其中少数民族患者12例,汉族患者2467例。汉族人群最常见等位基因型是野生型*1、活性无改变的突变型*2和酶功能降低的突变*10;主要的双倍型是*1/*10(37.9%)、*10/*10(27.7%)和*1/*1(25.0%)。检测结果显示,无超快代谢型和慢代谢型患者,正常代谢型患者占比高达72.1%,而CYP2D6*10/*10基因型的中间代谢型患者占比高达27.7%。 结论 中国汉族人群CYP2D6基因型分布有自身的特色,中国汉族人群CYP2D6基因型以正常代谢型为主,超快代谢型或慢代谢型罕见,而中间代谢型可能是汉族人群CYP2D6酶活性降低的主要原因,在应用经CYP2D6代谢灭活(如美托洛尔)或代谢活化(如他莫昔芬、可待因)的药物时,应该关注*10/*10等位基因突变带来的疗效和安全性问题。
  • 张玉君, 石亚飞, 戚姝娅, 杨珺, 陈伟, 李国辉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23, 21(6): 41-4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3384.2023.06.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分析可能影响贝伐珠单抗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接受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 共纳入77例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的NSCLC患者,客观缓解率为27.3%,疾病控制率为67.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7.0个月;使用前T分期为T1~T2(HR=2.627,P=0.048)、贝伐珠单抗使用时机为化疗第1个周期后(HR=0.214,P=0.018)、贝伐珠单抗使用周期>4个周期(HR=0.219,P=0.001)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预后因素。与同期行常规化疗未使用贝伐珠单抗治疗的患者匹配后相比,接受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的患者出现高血压、出血、蛋白尿及尿素氮的风险增高,但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结论 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NSCLC患者疗效确切,安全可控,尤其对于第1个周期化疗后使用贝伐珠单抗、使用周期>4个周期、T分期越早(T1~T2)的患者使用贝伐珠单抗治疗的效果越好。
  • 郭莹, 刘洋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23, 21(6): 49-5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3384.2023.06.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非生长激素缺乏性矮小症(NGHDSS)患儿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轴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9月武汉亚心总医院儿科收治的NGHDSS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小剂量rhGH[0.10 U/(kg·d)]联合营养治疗,观察组给予大剂量rhGH[0.15 U/(kg·d)]联合营养治疗,均连续治疗12个月。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身高变化、身高标准差积分( HtSDS)和生长速度(GV),分析治疗前后血清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变化,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儿HtSDS[对照组(-1.98±0.19)分,观察组(-1.72±0.16)分]、GV[对照组(6.53±0.85)cm/年,观察组(10.36±1.02)cm/年]、身高[对照组(125.06±3.85) cm,观察组(130.89±3.06)cm]及血清IGF-1[对照组(258.76±99.85)μg/L,观察组(301.30±121.26)μg/L]、IGFBP-3[对照组(6.04±0.42)μg/mL,观察组(7.49±0.91)μg/mL]、GH [对照组(3.51±0.78)μg/L,观察组(5.06±0.92)μg/L]水平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大剂量rhGH治疗NGHDSS,可以明显改善其身高和GV,改善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轴相关激素的分泌,安全性高,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侯文婧, 王维娜, 郭明星, 潘晨, 杨鸿鸽, 温爱萍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23, 21(6): 53-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3384.2023.06.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FAERS数据库挖掘钆布醇不良事件信号,为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报告比值比法、比例报告比值法对FAERS数据库中2004年第1季度至2022年第2季度的钆布醇相关不良事件信号进行检测。 结果 共收集到钆布醇相关报告2464例,检测到阳性信号145个,累及19个系统器官分类,主要集中在各类神经系统疾病(n=23),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n=22),呼吸系统、胸及纵隔疾病(n=19),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n=15),胃肠系统疾病(n=11)等;报告频次最多的过敏样反应包括荨麻疹、瘙痒、红斑、皮疹、呼吸困难,生理性反应包括恶心、呕吐、感觉异常。有70个不良事件信号未在药品说明书中收录,以各类神经系统疾病,各种肌肉骨骼及结缔组织疾病,呼吸系统、胸及纵隔疾病,各类检查和眼器官疾病居多。信号强度前20位的不良事件多与钆沉积和过敏反应相关,如钆血液检测阳性、钆尿液检测阳性、脑深部核团高敏、对比剂沉积、荨麻疹、口腔瘙痒及纤维化症等。 结论 本研究基于FAERS数据库挖掘和分析了钆布醇的不良事件信号,建议关注该药品相关的过敏反应和钆沉积。对于药品说明书未收录的不良事件信号,尚需通过进一步研究评估其因果关系。
  • 王兴龙, 段引丽, 杜金香, 褚昀, 宋智慧, 张弨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23, 21(6): 59-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3384.2023.06.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中药师参与农村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居家药物治疗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22年12月1日至2023年1月31日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泗马沟村、北下寺村居民出现不适症状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者的居家药物治疗资料进行分析,将中药师参与居家药物治疗患者设为观察组,无中药师参与的居家药物治疗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药物治疗效果、用药安全等方面的差异。 结果 共纳入113例患者,观察组52例,对照组61例。中药师干预的观察组患者严重不适症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42.3% 比 62.3%,P<0.05),严重不适症状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2.91±1.41)d 比(4.05±2.20)d,P<0.05]。此外,观察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居家药物治疗知识掌握情况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80.77±11.09)分 比 (55.57±13.29)分,P<0.05]。 结论 中药师参与农村地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居家药物治疗有利于提高药物治疗效果以及更好地保障用药安全。
  • 刘莹, 王晨飞, 安卓玲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23, 21(6): 63-71.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3384.2023.06.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比索洛尔氨氯地平单片复方制剂(SPC)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综合价值,为医疗机构遴选评价和合理使用复方降压药物提供证据支持。 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专家论证、德尔菲法构建临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系统评价、meta分析、专家问卷调查、多维度证据整合等方法,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创新性、适宜性和可及性进行定性、定量整合分析。 结果 共有12篇文献报告比索洛尔氨氯地平SPC的结局指标,其中包含9篇单臂研究、3篇RCT研究。不同结局指标的meta分析显示,在安全性方面,比索洛尔氨氯地平SPC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74%(95%CI:0.31%~1.16%);在有效性方面,此药对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和心率的影响明显优于比索洛尔和氨氯地平联合用药(SMD=-1.23,95%CI:-1.42~-1.03;SMD=-1.06,95%CI:-1.24~-0.88;SMD=-0.60,95%CI:-0.72~-0.48;SMD=-0.76,95%CI:-1.04~-0.49);在适宜性方面,患者达到良好和优秀的用药依从率达到97%(95%CI:93%~98%);在经济性方面,比索洛尔氨氯地平SPC相较比索洛尔和氨氯地平联合用药,日均治疗药费可降低6.50%,其可负担率均低于全国各地区主要代表省市2023年1月最低工资标准的5%。专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此药的创新性、适宜性、可及性得分率分别为52.40%、70.20%、63.20%。 结论 与比索洛尔和氨氯地平联合用药比较,比索洛尔氨氯地平SPC在有效性和经济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安全性和适宜性较好,药品剂型和给药间隔具有创新性,可及性中的可负担性评分较高,但可获得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 张桂凡, 彭婕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23, 21(6): 72-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3384.2023.06.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探讨纳武利尤单抗相关银屑病的临床特点与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及Embase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15年3月1日至2022年5月31日,对纳武利尤单抗相关银屑病的病例报道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纳入29篇文献32例患者,其中男性25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为(63.8±11.8)岁,其中50~80岁占27例(84.4%);新发银屑病21例,原有银屑病加重11例;绝大部分发生在用药后180 d(84.4%)或10剂(75.0%)之内,中位潜伏期为84 d,平均潜伏期为(93.4±95.0)d,其中新发患者平均潜伏期为(106.4±104.8)d,加重患者为(67.4±63.9)d;临床分型以寻常型银屑病为主(23例,71.9%),中度居多(22例,68.8%);银屑病发生后,14例(43.8%)停药,16例(50.0%)未停药,所有患者经临床处理后,18例(56.2%)基本恢复,14例(43.8%)好转。停药的14例患者中,5例恢复用药,其中4例未见银屑病复发,1例恶化。 结论 临床需警惕纳武利尤单抗相关银屑病的发生,用药期间应加强皮疹、关节疼痛等相关症状监测,尽早识别和诊断,必要时接受规范且个体化的治疗,以降低银屑病不良影响,最大化纳武利尤单抗的临床应用。
  • 魏春燕, 林洪, 鲁国洲, 贾衡, 杨晓敏, 代国友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23, 21(6): 78-8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3384.2023.06.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安全用药风险情况,分析影响居民安全用药因素,以及了解居民合理用药宣教需求。 方法 2022年3—5月,对18岁以上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居民进行横断面问卷调查,包括基本信息、用药风险、合理用药宣教需求等,并对用药风险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设定总分小于104分、用药知识得分小于56分、用药行为得分小于48分时风险较低。 结果 共获取有效问卷664份。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安全用药风险总分为(110.40±31.99)分,用药知识得分总分为(56.75±20.92)分,用药行为得分总分为(53.57±14.37)分,均高于设定阈值。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月收入及居住地均对用药风险有较大影响(P <0.05)。居民对合理用药宣教需求较大。 结论 四川少数民族地区用药行为风险较高,需进行合理用药宣教,并且应重点关注高龄、文化程度低和低收入人群和用药风险较高的民族居民。
  • 案例研究
  • 王科冉, 杨宏昕, 王然, 王爱华, 冯欣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23, 21(6): 83-8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3384.2023.06.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中2例女性患者均在侵入性操作之后出现粪肠球菌感染。临床药师根据参考书及指南,结合患者具体病情,其中1例建议将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联合吗林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更换为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治疗,1例建议经验性升级为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治疗,之后联合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治疗。调整抗感染治疗方案及药学监护后,2例患者均治愈。临床药师协助医师为患者制订安全、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方案,有助于优化临床治疗效果。
  • 薛崇祥, 张旭, 王斐娴, 王磊, 崔慧娟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23, 21(6): 87-8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3384.2023.06.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例84岁女性患者,肺腺癌6年余。因服用表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后出现皮疹,长期间断使用米诺环素,服药期间以黑斑舌为首发症状,后出现逐渐加重的全身躯干、四肢及头颈面部黑灰色斑片。诊断为米诺环素相关皮肤色素沉着(MISH)。停用米诺环素1年余,患者的MISH症状改善,舌体黑斑基本褪去。
  • 刘美芹, 窦建新, 马启航, 高素敏, 马静怡, 刘海霞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23, 21(6): 90-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3384.2023.06.0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是导致低血糖的临床罕见病因,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密切相关,常合并自身免疫病,通常由含有巯基的药物诱发。本文报道1例甲巯咪唑诱发的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的病例,HLA基因为HLA-(DRB1*0406、DQB1*0303、DQA1*0303),停用甲巯咪唑,调整饮食结构并加用阿卡波糖治疗后,患者的血糖水平逐渐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