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研究人工智能在药物不良反应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为药物不良反应的预测与应对提供参考。应用文献综述法,总结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大语言模型等在药物研发、临床监测、上报系统以及患者教育环节中应用技术及应用,探讨其研究现状和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在药物不良反应中起到预测与监控作用,可以提高疾病治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改善患者预后。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人工智能在药物不良反应管理中的作用,在多源数据集成、个性化预测以及数据集开放上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经常导致肝纤维化,目前尚无慢性乙型肝炎(CHB)相关肝纤维化的特异性治疗方法。羟尼酮(F351)是肺纤维化治疗药物吡非尼酮的羟基化产物,在保持吡非尼酮抗纤维化作用的同时,肝毒性显著降低。目前,该药物正在进行治疗CHB肝纤维化的Ⅲ期临床试验。在动物模型研究中,羟尼酮可改善四氯化碳和1,4-二氢-2,4,6-三甲基-3,5-吡啶二甲酸二乙酯诱导小鼠的肝纤维化和损伤。Ⅰ期临床结果显示,羟尼酮在受试者中耐受性良好,并具有可预测的药动学;Ⅱ期临床结果显示,恩替卡韦联合羟尼酮对CHB患者肝纤维化的组织学改善率更高,这对CHB肝纤维化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羟尼酮的基本信息、作用机制、临床前研究及临床研究等进行概述。
伊基奥仑赛是一种针对B细胞成熟抗原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以慢病毒为基因载体转染自体T细胞。2023年6月30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伊基奥仑赛上市,用于治疗既往经过至少三线治疗后进展(至少使用过1种蛋白酶体抑制剂及免疫抑制剂)的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成人患者。本文总结了伊基奥仑赛的发展过程,并对药理作用、药动学、临床疗效、安全性、用法用量及最新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旨在为细胞疗法的药物开发和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目的 探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糖尿病(ICI-DM)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减少其发生及早期识别与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至2024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信息,包括性别、年龄、肿瘤分期、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种类、用药前血糖水平、既往病史、放化疗史、合并用药等,分析ICI-DM可能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纳入患者372例,发生ICI-DM共26例(6.99%),根据患者是否发生ICI-DM分为ICI-DM组(irD组)26例和无ICI-DM组(无irD组)289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CI-DM与患者年龄、用药疗程、用药前空腹血糖水平、诊断以头颈肿瘤为主、合并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联合化疗尤其是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以及联合应用紫杉醇+铂类化疗药物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用药疗程、合并高脂血症、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是发生ICI-DM的独立危险因素,头颈肿瘤和联合应用紫杉醇+铂类化疗药物为ICI-DM的保护因素(P<0.05)。 结论 尽早识别ICI-DM高危人群,及时启动干预措施,可减少并延缓ICI-DM的发生和进展。
目的 分析自发报告中药源性低纤维蛋白原血症(HFIB)的发生规律及分布特点,挖掘药品风险信号,为药源性HFIB的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研究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中心数据库2014年1月至2023年12月ADR报告中药源性HFIB的相关报告,分析报告的基本情况、发生时间及持续时间、涉及药品分布、治疗与转归等,结合报告比值比法、比例报告比法、英国药品和保健产品管理局综合标准法、贝叶斯置信度递进神经网络法4种数据挖掘技术挖掘药品风险信号。 结果 获得的258 495例报告中涉及药源性HFIB相关报告259例,新的ADR和严重的ADR报告145例(55.98%);男159例,女100例,中位年龄为55(35,71)岁,≥60岁患者44.02%。40.54%(105/259)的药源性HFIB发生在首次使用怀疑药品后1~3 d,持续1~3 d的比例为41.70%(108/259),87.26%(226/259)的患者好转或痊愈。怀疑药品ADR报告例数排名前5位的为替加环素(55例)、巴曲酶(54例)、门冬酰胺酶(22例)、培门冬酶(21例)和白眉蛇毒血凝酶(17例);通过4种数据挖掘方法发现11种药品具有风险信号。 结论 药源性HFIB中新的ADR和严重的ADR占比较高,涉及多种药品,相关研究有限,有必要加强对药源性HFIB风险信号药品的监测和研究。
目的 通过对中成药渴络欣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进行临床综合评价,为糖尿病肾病的合理用药及卫生决策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等方法,从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创新性、适宜性和可及性6个维度对渴络欣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进行临床综合评价。 结果 渴络欣胶囊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轻度不良反应通过适当调整可有效缓解或消除,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可有效降低24 h蛋白尿、血肌酐、尿素氮、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P<0.05);在最小成本分析中,渴络欣胶囊日均用药价格与其他益肾类药物中位值相比处于较低水平;该药物是我国首个取得治疗糖尿病肾病适应证的中成药,全方基于传统中医药理论并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贮藏便捷,服用方便,符合中成药治疗糖尿病肾病指南推荐,具有技术适宜性及临床使用适宜性;渴络欣胶囊产能充足,具有良好的可及性,治疗周期内药品总费用超过北京市最低日薪标准,价格可负担性有待提高。 结论 渴络欣胶囊用于治疗糖尿病肾病在6个维度的综合评价中均有良好的表现,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目的 系统评价依洛尤单抗、阿利西尤单抗及不同强度他汀调脂方案在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人群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中英文数据库中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抑制剂(依洛尤单抗、阿利西尤单抗)对比其他调脂(高强度他汀类药物、中强度他汀类药物联合或不联合依折麦布)治疗ASCVD的RCTs和观察性研究。检索时间自数据库建库至2023年10月。应用Cochrane偏倚风险工具和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独立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5.1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网络证据图呈现各干预措施的关系,采用累积排名概率图下面积对多种干预措施进行排序并绘制排序图,绘制漏斗图判断是否存在发表偏倚。 结果 共纳入21篇研究,20篇RCTs,1篇观察性研究,涉及2093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依洛尤单抗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与阿利西尤单抗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依洛尤单抗、阿利西尤单抗降低LDL-C效果优于不同强度他汀类药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方面,依洛尤单抗相较于阿利西尤单抗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较低,依洛尤单抗和阿利西尤单抗相较于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增加。 结论 依洛尤单抗和阿利西尤单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没有差异,与他汀类药物相比,二者降脂效果更强,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较高。
目的 通过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挖掘新型四环素类抗菌药物替加环素、奥玛环素和依拉环素的不良反应信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英国药品和健康产品管理局(MHRA)综合标准法和贝叶斯可信区间递进神经网络(BCPNN)法,对FAERS数据库2004年第1季度至2024年第2季度以替加环素、奥玛环素和依拉环素为首要怀疑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挖掘和分析。 结果 共收集新型四环素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3007例,其中替加环素2372例,奥玛环素552例,依拉环素83例,排除与药物治疗无关的信号,经ROR法、MHRA综合标准法和BCPNN法共挖掘到替加环素不良反应信号115个,涉及16个系统器官分类(SOC);奥玛环素不良反应信号22个,涉及9个SOC;依拉环素不良反应信号8个,涉及4个SOC。累计不良反应报告2785例次,主要涉及各类检查、胃肠系统疾病、血液及淋巴系统疾病、肝胆系统疾病等。替加环素信号强度排名前5位的首选术语(PT)为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血纤维蛋白原降低、凝血酶时间延长、淀粉酶异常、入睡障碍;奥玛环素排名前5位的PT为输液部位静脉炎、牙齿变色、喷射样呕吐、肝功能异常、舌变色;依拉环素排名前5位的PT为血纤维蛋白原降低、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胰酶升高、静脉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结论 3种新型四环素类抗菌药物在血液系统和消化系统部分不良反应风险存在差异,药品说明书未记载的部分不良反应与神经系统和光毒性有关。临床应根据相关特点进行药物选择、用药监护及指导。
目的 通过检索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中的伊伐布雷定不良反应上报数据进行信号评价,为伊伐布雷定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使用OpenVigil 2.1平台检索FAERS数据库中的伊伐布雷定不良反应报告数据,检索时间为2004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0日,通过报告比值比(ROR)法对数据挖掘分析。 结果 共检索到以伊伐布雷定为主要及次要怀疑药物的ADR报告2829份,阳性信号196个,共4130例次。检测结果涉及22个系统器官分类(SOC),主要为各类损伤、中毒及操作并发症、心脏器官疾病等。药品说明书中未提及的SOC包括精神病类、内分泌系统疾病、感染及侵染类疾病。妊娠期相关ADR共24例,信号较强的包括妊娠早期(ROR=2593.984)、羊水过多(ROR=46.815)、过大儿(ROR=44.088)。 结论 伊伐布雷定心脏相关ADR上报数量最多,但多与患者疾病相关。应注意妊娠期使用伊伐布雷定可能存在的致畸风险,若其他药物无法代替,应定期进行超声检查。除已知的ADR,精神系统类ADR阳性信号较强,需引起临床关注。
目的 回顾性分析西罗莫司超说明书治疗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KT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文献报道,为西罗莫司治疗KTS提供循证依据,提高医务工作者对超说明书用药的关注。 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等数据库,检索时间自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5月30日,收集报道西罗莫司治疗KTS的病例报告和临床研究等文献,提取患者相关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对临床试验数据进行总结。 结果 共纳入文献8篇,累计报道西罗莫司治疗KTS患者13例。11例患者临床症状部分缓解,痛苦减轻,生活质量改善,且对西罗莫司耐受性良好;1例患者因静脉血栓事件终止治疗;1例患者因治疗反应不良终止治疗。 结论 西罗莫司是治疗KTS的潜在方案,对KTS治疗作用、安全性及有效治疗血药浓度范围等有待深入研究。
目的 构建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办公自动化(OA)系统,评价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21—2022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自发上报的全部ADR报告为研究内容,以ADR直报系统正式运行时间2022年1月1日为截点,将2021年全年上报的ADR报告归为运行前,2022年全年上报的ADR报告归为运行后,分别对运行前后的ADR报告数量、ADR类型、ADR上报质量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VigiGrade评分评价ADR报告质量。 结果 系统运行前共收集ADR报告94例,运行后共收集ADR报告88例。OA系统运行后VigiGrade评分为(0.77±0.20)分,较运行前组的(0.66±0.25)分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系统运行前和运行后分别有36例(38.3%)和50例(56.8%)报告完整性良好(评分≥0.8分)。 结论 医院ADR的OA系统可以提高医疗机构ADR报告信息的完整性和及时性,为医院用药安全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目的 分析卡瑞利珠单抗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21年5月至2023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上报的卡瑞利珠单抗不良反应报告,对患者性别、年龄、原患疾病、不良反应类型、严重程度、转归等进行统计及关联规则分析,挖掘卡瑞利珠单抗发生不良反应的潜在联系。 结果 卡瑞利珠单抗所致的165份不良反应报告,涉及男118例,女47例,60~69岁患者报告数最多,共57例。收集的报告共涉及不良反应208例次,主要累及器官或系统为消化系统损害45例次(21.63%)、皮肤及附件损害42例次(20.19%)、全身性损害40例次(19.23%)。“严重程度=一般”与“转归=好转”的关联性最强,关联数为142;关联规则显示,前项“年龄=50~59岁”和“性别=女”,后项“不良反应类别=全身性损害”的置信度最高,其置信度和支持度分别为41.48%和8.17%。 结论 卡瑞利珠单抗易引起消化系统损害,50~59岁的女性患者使用卡瑞利珠单抗更易发生全身性损害。
目的 探讨四联活菌片联合神曲消食口服液对功能性腹痛患儿胃动素和P物质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3年2月湖北省荆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功能性腹痛患儿为研究对象,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口服神曲消食口服液,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四联活菌片,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按照1∶1匹配后两组各为60例,比较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治疗前后胃动素与P物质水平及临床疗效。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E)模型分析不同治疗方式对两组患儿胃动素和P物质水平的影响;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治疗7、14 d后的胃动素和P物质与功能性腹痛患儿治疗后疗效不好的关系;并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治疗7、14 d后胃动素和P物质对功能性腹痛患儿治疗后疗效的相乘交互作用。 结果 共纳入150例患儿,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按1∶1匹配后,两组各60例。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0.00%比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胃动素及P物质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儿胃动素及P物质水平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患儿胃动素及P物质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和交互效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EE分析显示,观察组治疗方式对胃动素和P物质水平的影响较大(P<0.05);校正混杂因素后,治疗7、14 d后胃动素和P物质与功能性腹痛患儿疗效呈正相关;交互作用分析显示,相乘模型与相加模型中,治疗7、14 d后胃动素和P物质对功能性腹痛患儿发生疗效的影响均存在交互作用。 结论 四联活菌片联合神曲消食口服液能有效降低胃动素和P物质水平,调节胃肠激素水平进而治疗功能性腹痛。
目的 探讨口服不同剂量西甲硅油在胃镜检查中的祛泡效果,以确定西甲硅油的最佳应用剂量。 方法 选取2023年5—9月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胃镜检查的门诊及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根据西甲硅油的不同口服剂量将患者分为5组,即西甲硅油40、80、120、160、200 mg组。患者在胃镜检查前用2.5%碳酸氢钠的灭菌注射用水将西甲硅油乳剂稀释后口服,记录胃镜视野清晰度级别,比较不同剂量西甲硅油的祛泡效果。 结果 共纳入910例患者。口服西甲硅油后胃镜视野清晰度A级占比分别为40 mg组50.0%(63/126)、80 mg组62.7%(136/217)、120 mg组53.9%(118/219)、160 mg组48.6%(85/175)、200 mg组50.9%(88/173)。西甲硅油80 mg组的祛泡效果最佳,胃镜视野清晰度A级占比与40、160、200 mg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西甲硅油120 mg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胃镜检查前口服小剂量西甲硅油有显著祛泡作用,可以达到满意的观察及诊断效果。采用80、120 mg西甲硅油时效果最佳,增加剂量不能提高祛泡效果。
本文报道1例中年女性患者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致红皮病的不良反应。患者确诊为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期,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用药2.5个月后,患者出现严重的皮肤病变,诊断为红皮病,予糖皮质激素等治疗,原发疾病方面换为氟马替尼治疗后皮疹消退,随访白血病控制良好。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髓系白血病的过程中,应警惕红皮病的发生风险。
本文报道临床药师参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急性胰腺炎1例。患儿造血干细胞移植后200 d诊断为急性胰腺炎,临床药师参与治疗全过程,从病因筛查、药物选择、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监测、用药教育等方面为患儿提供全程药学服务,促进合理用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