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埃希菌是一种常见的共生菌和致病菌,作为肠道和尿路感染及败血症的主要致病菌,给全球的医疗卫生系统带来了巨大的负担。近年来,由于临床上抗菌药物的滥用,导致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CREO)产生,对临床治疗是一个严峻挑战。替加环素是治疗CREO的一线用药之一,但CREO可对替加环素产生耐药性。CREO对替加环素的耐药机制包括外排泵过表达、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脂多糖核心生物合成途径基因突变等。本文综述了CREO对替加环素的耐药机制,探讨对耐替加环素CERO的治疗。
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HES)是一种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增高及嗜酸性粒细胞介导的靶器官损害为特征的罕见血液系统疾病,其治疗目标主要是长期降低组织或血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水平,预防或逆转其对组织器官的损伤。美泊利珠单抗能显著减少HES发作次数,降低组织和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已被FDA批准用于FIP1样1-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受体α(FIP1L1-PDGFRα)阴性的HES。本文就美泊利珠单抗在FIP1L1-PDGFRα阴性HES治疗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癌胚抗原相关细胞黏附分子5(CEACAM5)是通过糖基磷脂酰肌醇(GPI)与细胞膜连接的细胞表面糖蛋白,在正常组织中低表达而在多种肿瘤组织中高表达,尤其常见于非小细胞肺癌、胃肠道癌、结直肠癌、胰腺癌和乳腺癌。tusamitamab ravtansine(研发代号:SAR408701)是目前靶向CEACAM5的药物中研究进展最快的同类首创抗体偶联药物(ADC),目前正处于Ⅲ期临床试验阶段。临床前研究和多项临床研究证实,tusamitamab ravtansine单药治疗或与其他药物联用均对CEACAM5高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胃肠道癌、结直肠癌、胰腺癌和乳腺癌患者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安全性。虽然tusamitamab ravtansine的Ⅲ期临床试验中期分析结果显示,其未能达到无进展生存期主要终点,但总生存期趋势有所改善,而且其联合标准一线治疗方案展现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和安全性,因此其在CEACAM5高表达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潜力仍值得期待。本文对tusamitamab ravtansine的基本信息、作用机制、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等信息作一概述。
莫洛替尼(momelotinib)是一种口服酪氨酸激酶(JAK)1/2抑制剂和激活素A受体1(ACVR1)抑制剂,2023年9月FDA批准用于治疗中度或者重度骨髓纤维化(MF),包括原发性MF和继发性MF成人贫血患者。本文就莫洛替尼的作用机制、药动学、临床疗效、安全性进行综述。
目的 了解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以下简称集采)政策实施前后,北京市抗肿瘤靶向药物的可负担性变化。 方法 基于前9批集采中选抗肿瘤靶向药物的价格信息,采用改进后的WHO和国际健康行动机构标准调查法,分别以最低日工资标准和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指标评价集采政策对抗肿瘤靶向药物的影响。 结果 集采政策实施后,12个品规的药品价格均降低,降幅为25.05%~97.71%,月药品费用支出由集采前最低日工资的10.33~1030.96倍降低至集采后的2.70~189.36倍。城镇未参保患者、城镇职工医保患者和城镇城乡居民医保患者支付年度治疗费用所需工作年数分别从集采前的0.12~11.28年、0.03~6.08年和0.04~8.90年下降至集采后的0.03~2.23年、0.02~0.35年和0.02~0.51年,农村未参保患者和农村城乡居民医保患者支付年度治疗费用所需工作年数分别从集采前的0.31~27.62年和0.10~21.79年下降至集采后的0.07~5.61年和0.04~1.27年。 结论 集采政策实施后,北京市居民抗肿瘤靶向药物的可负担性明显改善,但仍有部分基础价格居高的药品对患者有一定的经济压力。
目的 探讨信迪利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Ⅲ~Ⅳ期胃/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20年7月至2023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Ⅲ~Ⅳ期胃/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分析将接受信迪利单抗联合化疗者纳入治疗组,仅接受化疗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的有效性、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以及安全性和耐受性。 结果 共纳入83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6.9个月,治疗组患者30例,对照组患者53例,PSM后两组均为30例。PSM后,治疗组PR比例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且ORR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位PFS为8.5个月(95%CI:7.0~10.3),中位OS为16.5个月(95%CI:12.8~19.6);对照组中位PFS为6.5个月(95%CI:4.2~7.1),中位OS为13.8个月(95%CI:10.5~16.9),治疗组中位PFS和中位OS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与3级以上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信迪利单抗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提高了Ⅲ~Ⅳ期胃/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的PFS和OS,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目的 采用不同标准对门诊老年患者潜在不适当用药(PIM)情况及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方法 回顾性收集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群力院区2023年7—9月老年患者(年龄≥65岁)门诊处方,依照2023版Beers标准及2017版中国PIM标准分析PIM发生情况,通过Kappa一致性检验分析两种标准检出PIM的一致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患者发生PIM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14 597份有效处方,其中,2023版Beers标准PIM检出率为15.39%,高于中国PIM标准检出率(1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186,P<0.01)。结合两种标准,PIM发生率最高的药物为中枢神经系统类药物(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胰岛素。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证实,两种标准检出PIM的一致性较差(κ=0.39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基于Beers标准,老年患者发生PIM的影响因素为性别、年龄、疾病种数和药品品种数(P<0.05);基于中国PIM标准,老年患者发生PIM的影响因素为年龄、疾病种数和药品品种数(P<0.05)。 结论 门诊老年患者发生PIM较为普遍,尤其需要关注中枢神经系统类药物。基于两种标准的研究结果均提示老年患者发生PIM的主要风险因素为年龄、疾病种数和药品品种数;两种标准PIM阳性检出率一致性较差,在临床实践中应注意将两种标准结合应用。
目的 基于5年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数据,分析奥美拉唑致ADR的特点,估算发生风险,以期为药品临床综合评价提供安全性数据支持。 方法 回顾性调取2018年1月至2023年9月,贵州省药品评价中心收到的奥美拉唑致ADR的信息,用MedDRA术语集对报告条目标准化。对患者基本信息、ADR分布特点以及不同给药途径导致的ADR发生风险进行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2048份报告(共计3363例次),女性占58.94%,儿童占4.59%,严重ADR占6.64%。皮肤及皮下组织、胃肠系统和神经系统为奥美拉唑所致ADR常见发生部位。相比口服给药,静脉给药途径发生ADR的风险更高(RR=15.46,95%CI:12.40~19.26)。 结论 奥美拉唑短期应用安全性良好,静脉途径给药的ADR发生风险高,长期应用需加强监测。
目的 了解我国各地静脉用药调配中心(PIVAS)收费情况,为我国PIVAS收费标准的制订及修订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截至2023年12月31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颁布的有关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配置收费标准的文件。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及网站收录的中国有关医疗机构PIVAS收费相关的文献,采用Excel和SPSS工具对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已发表有关PIVAS收费的文献10篇,所述医疗机构分布于云南、湖南、甘肃、河北、山东、四川、河南、重庆及宁夏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计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抗肿瘤药物和肠外营养(TPN)设立了收费标准。1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颁布了普通药物和抗菌药物的收费标准,占比58%(18/31)。华北(河北、山西)和华中(河南、湖北及湖南)地区普通药物、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和TPN均已设立收费标准,相较于全国其他地区收费更加完善。普通药物、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和TPN的中位收费标准分别为3、4、18和28元;河北、山东、湖北和云南4省普通药物、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和TPN收费价格存在差异。 结论 医疗机构建立PIVAS是必然的,但由于其运行成本较高,设置合理的收费标准势在必行。
目的 评价老年重症患者替考拉宁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4年2月北京电力医院接受替考拉宁治疗患者的病理生理数据,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替考拉宁谷浓度达标的因素。 结果 共纳入72例患者,替考拉宁平均谷浓度为(15.1±7.6) μg/mL。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替考拉宁谷浓度与白蛋白(t = 2.262,P = 0.027)和负荷剂量(t = 2.980,P = 0.004)相关。不达标患者替考拉宁血药谷浓度与负荷剂量(t = 2.059,P = 0.045)相关。 结论 对于老年重症患者,白蛋白水平和负荷剂量是替考拉宁谷浓度的主要影响因素;谷浓度不达标者,负荷剂量是主要影响因素。
目的 系统评价腺苷注射液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数据库收集从建库至2024年1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发表的腺苷注射液转复PSVT的RCT及不同剂量的单臂试验(SAT),英文数据库不做期刊限制。纳入的RCTs及SATs分别使用RevMan 5.4及Stata 15.1软件对腺苷注射液转复PSV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26项研究,包括8项RCTs及18项SATs。转复成功率方面,腺苷注射液略高于其他阳性药物,且转复成功率与剂量有关,腺苷注射液在终止PSVT的整体转复成功率为0.91(95%CI:0.86~0.95),其中有34%的PSVT患者使用剂量到3 mg时可有效终止PSVT的发生,60%的PSVT患者使用剂量到6 mg时可有效终止PSVT的发生,49%的PSVT患者使用剂量到9 mg时可有效终止PSVT的发生,23%的PSVT患者使用剂量到12 mg时可有效终止PSVT的发生,4%的PSVT患者使用剂量到15 mg时可有效终止PSVT的发生,9%的PSVT患者使用剂量到18~30 mg时可有效终止PSVT的发生;转复成功时间方面,相比其他非腺苷类阳性药物,腺苷具有明显的优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方面,腺苷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其他阳性药物,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80,95%CI:0.62~1.03,P>0.05)。 结论 腺苷注射液可有效转复PSVT,6 mg剂量下的腺苷对终止PSVT的有效率显著提高,有效剂量主要集中在6~12 mg,且安全性良好。
目的 探讨PD-1抑制剂致免疫相关性心肌炎的临床特征及药学监护策略。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2023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PD-1抑制剂致免疫相关性心肌炎病例的诊疗过程,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及转归情况。 结果 共纳入5例患者,其中使用替雷利珠单抗2例、信迪利单抗1例、卡瑞利珠单抗1例、特瑞普利单抗1例。从首次使用PD-1抑制剂治疗至确诊为免疫相关性心肌炎时间为(36.80±12.74) d。5例患者心肌酶谱均明显升高,均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治疗后,1例患者症状完全好转,4例死亡。 结论 免疫相关性心肌炎是PD-1抑制剂的罕见严重不良反应,死亡率高,医师和药师须加强监护以尽早发现并干预,糖皮质激素治疗应给予合适剂量、疗程及患者教育,以增加患者的用药安全。
目的 系统评价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阿卡替尼、泽布替尼、伊布替尼和奥布替尼)治疗复发/难治型套细胞淋巴瘤(R/R MCL)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参考Cochrane手册,检索Embase、Cochrane library、Medlin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检索时间从2010年1月至2023年2月,筛选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文献,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Man 5.4和R4.0.5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9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R/R MCL完全缓解率(CRR)以伊布替尼联合利妥昔单抗组最高,且联合治疗组在腹泻、恶心和疲劳方面有更高的发生率。 结论 BTK抑制剂对R/R MCL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且安全性良好。
目的 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挖掘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4/6(CDK4/6)抑制剂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AEs)的信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从FAERS数据库提取自2015—2023年哌柏西利、瑞波西利和阿贝西利心血管AEs报告数据,根据标准国际医学用语词典(MedDRA)分析查询入门指南(SMQ),将心血管AEs分为9个狭义的SMQ类别,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对信号进行挖掘分析。 结果 共收集到与CDK4/6抑制剂心血管AE的报告7571份,其中哌柏西利4437份,瑞波西利2450份,阿贝西利684份,共涉及患者6417例。在SMQ层面,哌柏西利未检测到阳性信号,瑞波西利检测到心律失常(ROR=2.32;95%CI:2.17~2.47)和QT间期延长的阳性信号(ROR=6.14;95%CI:5.75~6.77),阿贝西利检测到栓塞和血栓事件的阳性信号(ROR=1.63;95%CI:1.49~1.78);在首选术语层面,3种CDK4/6抑制剂均发现了血栓形成、肺栓塞和肺水肿的阳性信号。 结论 不同CDK4/6抑制剂心血管AEs的临床表现及发生强度存在差异。医师使用CDK4/6抑制剂前,需充分评估患者生理状态,根据药物AEs的特点进行个体化用药选择和AEs监测。
目的 探讨质子泵抑制剂(PPIs)血液系统ADR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PPIs血液系统ADR的案例报道,检索时间均为从建库至2023年7月1日。记录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诊断、用药情况、ADR发生时间和临床表现、处理及转归等,并进行汇总分析。 结果 共纳入文献42篇,涉及患者45例,其中男性23例(51.1%),女性22例(48.9%)。PPIs发生血液系统ADR患者数由多到少依次为奥美拉唑18例(40.0%)、泮托拉唑14例(31.1%)、兰索拉唑6例(13.3%)、埃索美拉唑4例(8.9%)、雷贝拉唑3例(6.7%)。血液系统ADR主要表现为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下降。一般用药后7 d内ADR发生率最高,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7 d。45例患者中,有26例(57.8%)仅采取停药措施,7例(15.6%)停药后改用其他抑酸剂,12例(26.7%)停药并对症处理。21例(46.7%)患者停药或对症处理后好转,24例(53.3%)患者痊愈。 结论 患者使用PPIs期间需要定期检查血常规,一旦发现ADR应立即停药,如出现贫血或停药后仍不能缓解的症状需积极对症治疗。
讨论1例腹腔感染患者术后使用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致白细胞升高的罕见不良反应识别及药学监护。临床药师分析腹腔感染患者用药经过,得出患者白细胞升高可能与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相关,通过停药、优化治疗方案并对患者实施药学监护,患者白细胞水平快速恢复,保障了患者用药安全。
本文报道1例48岁男性肾移植术后患者因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使用头孢他啶阿维巴坦钠治疗导致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异常增多的案例。患者使用头孢他啶阿维巴坦钠治疗20 d后出现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持续异常增多,经临床药师会诊建议停用头孢他啶阿维巴坦钠后,患者中性粒细胞、血小板逐渐降低并恢复。因此,长疗程使用头孢他啶阿维巴坦钠治疗应警惕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异常增多的不良反应,临床药师在其药学监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