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铁剂临床常用于治疗缺铁性贫血,且不能接受口服铁剂或口服铁剂不耐受或需要快速补铁的患者。常用的静脉铁剂包括蔗糖铁、右旋糖酐铁、羧基麦芽糖铁、多聚糖超顺磁氧化铁及异麦芽糖酐铁。近年来出现了输注静脉铁剂后发生低磷血症的大量病例报告。随着更多静脉铁剂相关低磷血症临床研究结果的发表,多国药监部门对输注某铁剂导致低磷血症的不良反应进行相关警示。本文旨在对不同静脉铁剂进行对比,详细阐述静脉铁剂相关低磷血症的机制及临床研究进展,并对文献提及静脉铁剂相关低磷血症的治疗进行汇总,以供临床使用相关药物时予以重视和借鉴。
C-ros原癌基因1-受体酪氨酸激酶(ROS1)重排发生在0.9%~2.6%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治疗主要为靶向治疗、化学治疗及免疫治疗。靶向治疗是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且疗效明确,在ROS1重排NSCLC中使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可显著改善预后。目前用于ROS1重排NSCLC一线治疗的克唑替尼和恩曲替尼均易产生耐药,因此针对克唑替尼的耐药位点,已研发出对其敏感的后代TKI,如洛拉替尼、洛普替尼、卡博替尼、布格替尼、他雷替尼。随着新一代TKI颅内疗效的改善,塞瑞替尼和洛拉替尼有望成为一线治疗选择,但仍需加强研究。所有患者在TKI治疗下都会出现疾病进展,因此了解获得性耐药机制对确定最佳序贯治疗至关重要。在TKI治疗失败后,探索免疫-化疗组合的潜在疗效成为临床研究的新方向。本文就ROS1重排NSCLC患者的相关治疗方法(靶向治疗、化学治疗、免疫治疗)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和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是常见的血液肿瘤疾病。B细胞淋巴瘤-2(Bcl-2)是一种在血液肿瘤中高表达的关键细胞凋亡调节蛋白,lisaftoclax是一种Bcl-2抑制剂。在前期的临床试验中,lisaftoclax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即使在1200 mg剂量下也未发生剂量限制性毒性。目前该药物正处于Ⅲ期临床试验的招募阶段。本文对该药物的基本信息、作用机制、药动学、有效性和安全性等方面进行概述。
伏环孢素是一种新型钙调磷酸酶抑制剂,2021年1月22日美国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成人狼疮性肾炎。伏环孢素经口服给药,与其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相比,体内代谢过程个体差异小,无须进行治疗监测。伏环孢素主要经过CYP3A4代谢,合用药物时需注意可能发生的药物相互作用。临床研究显示,在霉酚酸盐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基础上联合伏环孢素可以更快获得肾脏完全缓解,且缓解比例更高。但该药物可能降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增加高血压发生风险,需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定期复查肾功能。本文就伏环孢素的药理作用、药动学、临床评价、安全性、用法用量等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目的 了解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DITP)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并建立DITP风险预测模型。 方法 通过临床药物不良事件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Ⅱ回顾性分析2021年1—12月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患者DITP的发生情况。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为每例阳性病例匹配3例对照病例,通过单因素分析联合最大似然比检验筛选预测变量,构建DITP列线图预测模型。 结果 共监测住院患者88 151例,经判定DITP阳性病例478例(0.5%);涉及主要怀疑药品87种,主要为抗肿瘤药(57.3%,274/478)、抗菌药物(25.1%,120/478)和抗血栓药(12.6%,60/478)。通过PSM后,DITP组382例,N-DITP组1146例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住院时间≥14 d、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基线γ-谷氨酰转移酶(GGT)≥50 U/L是DITP的危险因素,基线血小板计数(PLT)≥150×109/L是DITP的保护因素(P<0.05)。将以上4个变量用于构建列线图模型,模型的AUC为0.821(95%CI:0.799~0.844),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校准度良好(P>0.05)。 结论 导致住院患者DITP的主要药物为抗肿瘤药、抗菌药物和抗血栓药;基于住院时间、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基线GGT和PLT构建的列线图模型,有助于预测DITP风险,为DITP防治提供参考。
目的 探讨重症患者肾功能亢进(ARC)对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Cmin)的影响;计算Cockcroft-Gault法估算的肌酐清除率(CcrC-G)、血清肌酐(Scr)与Cmin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3年5月北京积水潭医院ICU入住的重症感染患者,经验性或治疗性应用万古霉素抗感染的CcrC-G≥60 mL/min且进行Cmin监测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CcrC-G是否>120 mL/min,分为ARC(CcrC-G≥120 mL/min)组和非ARC(CcrC-G<120mL/min)组,收集各项指标并进行比较。 结果 共纳入114例重症感染患者,其中ARC组67例,非ARC组47例。两组患者的CcrC-G平均值分别为(205.2±90.8)mL/min及(89.4±14.4)mL/min。ARC组患者年龄较非ARC组更年轻[(48.0±14.7)岁比(68.3±11.2)岁,P<0.001],较非ARC组Cmin更低[(9.51±5.42)μg/mL比(17.09±8.70)μg/mL,P<0.001],较非ARC组Cmin<10 μg/mL的患者比例更高(61.2%比21.3%,P<0.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Cmin与CcrC-G呈负相关(r=-0.466,P<0.001),与Scr呈正相关(r=0.213,P=0.023),但相关性弱。ARC组患者的Cmin与CcrC-G呈负相关(r=-0.424,P<0.001),与Scr无相关性(P=0.436);非ARC组的Cmin与CcrC-G、Scr均无相关性(P=0.189、0.749)。 结论 ARC患者的Cmin达标率低,Cmin与CcrC-G相关,与Scr相关性较弱;非ARC患者的Cmin与CcrC-G及Scr均无相关性。
目的 探讨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作为辅助镇痛手段用于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9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择期进行不停跳CABG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TPVB组(观察组)和传统麻醉组(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前接受超声引导下双侧TPVB,对照组患者术前无特殊处理。比较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恢复情况及安全性。 结果 共纳入60例患者,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人。观察组患者的静态/动态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在术后24、48 h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术后72 h两组静态/动态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病人自控镇痛(PCA)起始按压时间为(5.1±1.2)h,晚于对照组的(2.0±0.9)h,且观察组患者术后24、48 h的PCA按压次数[2(1,4)次,5(3,7)次]少于对照组[4(3,5)次,7(5,9)次,P<0.01],但术后72 h两组PCA按压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镇痛药物补救次数均少于对照组[1.0(0.5,1.6)mg比2.2(1.8,2.5) mg,1(0,1)次比3(2,3)次],术后拔管时间和ICU停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5.4±2.5)h比(7.0±2.9)h,(10.8±3.2)h比(13.7±3.9)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72 h内的恶心和呕吐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20.0%比50.0%,10.0%比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应用TPVB能提升不停跳CABG患者部分术后早期镇痛效果评价指标,减少镇痛药物剂量,且安全性良好。
目的 探讨他克莫司治疗老年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老年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患者资料,根据药物治疗情况分为糖皮质激素组和他克莫司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缓解和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同时分析他克莫司组CYP3A5基因表达型患者联用五酯胶囊对他克莫司的日剂量、血药浓度及目标浓度达标时间的影响。 结果 共纳入75例患者,糖皮质激素组27例,他克莫司组48例。糖皮质激素组患者达到临床缓解平均时间为(10.6±1.7)周,较他克莫司组的(16.6±1.5)周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他克莫司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糖皮质激素组(8.3%比2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定量重症肌无力评分>4分(HR=0.203,95%CI:0.065~0.635,P=0.006)、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滴度>3.9 nmol/L(HR=0.238,95%CI:0.084~0.677,P=0.007)与达到临床缓解呈负相关;他克莫司血药浓度>6.2 ng/mL(HR=2.697,95%CI:1.172~6.209,P=0.020)与达到临床缓解呈正相关。对CYP3A5基因表达型患者,联合用药组他克莫司日剂量低于单药治疗组[(1.7±0.5)mg比(3.2±0.3)mg],他克莫司血药浓度首次达标时间短于单药治疗组[(1.7±0.4)周比(3.3±0.5)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他克莫司治疗老年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疗效显著,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少,对无法应用糖皮质激素的老年患者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目的 挖掘并分析羧基麦芽糖铁上市后的药物不良事件(ADE)信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提取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2013年第1季度至2023年第3季度羧基麦芽糖铁相关的ADE报告,采用比例失衡法中的报告比值比(ROR)法和英国药品和健康产品管理局的综合标准法(MHRA法)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 结果 共检索到以羧基麦芽糖铁为首要怀疑药物的ADE报告6685例,排除与药物治疗无关的信号,经ROR法和MHRA法挖掘到ADE信号206个,涉及20个系统器官分类,累计报告13 152例次,主要累及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各类神经系统疾病、各种肌肉骨骼及结缔组织疾病、呼吸系统、胸及纵隔疾病、胃肠系统疾病等。ADE报告数排名前20位的首选术语(PT)中,排名前10位的PT依次为低磷血症、恶心、呼吸困难、头痛、头晕、瘙痒、荨麻疹、焦虑、关节痛、肌痛,在药品说明书中均有记载,情绪困扰、快感缺乏和胸部不适3个PT未在药品说明书中记载;信号强度排名前20位的PT中,排名前10位的PT依次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增加、低磷血症、输液部位变色、高磷酸盐尿、尿磷增加、Fishbane反应、血磷降低、低磷血症性骨软化症、血1, 25-二羟胆钙化醇降低、给药部位褪色,FGF-23增加、高磷酸盐尿、尿磷增加、Fishbane反应、血1, 25-二羟胆钙化醇降低、给药部位褪色等10个PT均未在药品说明书中记载。 结论 羧基麦芽糖铁上市后常见ADE的发生情况与药品说明书基本一致。建议针对有慢性基础疾病、代谢性碱中毒等的患者选用其他静脉铁剂;给药过程中应减慢滴注速度。
目的 挖掘分析司来帕格上市后潜在的药物不良事件(ADE)信号,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方法 提取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中司来帕格自2015年12月21日上市至2023年11月9日接收的ADE报告,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去重和标准化。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和贝叶斯置信度递进神经网络(BCPNN)法进行ADE信号挖掘。 结果 共检索到以司来帕格为首要怀疑药物的ADE报告共10 007例。经ROR法和BCPNN法进行检测筛选,获得325个首选术语(PT)信号,累及19个系统器官分类,ADE报告频次以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最多(17.24%),其次是胃肠系统疾病(13.62%)、呼吸系统、胸及纵隔疾病(10.86%)、神经系统疾病(10.17%)、肌肉骨骼及结缔组织疾病(9.30%)、各类检查(6.61%)、感染及侵染类疾病(5.23%)等。与药品说明书进行比对发现,司来帕格药品说明书未记载的PT有301种,如呼吸困难、肺动脉压力升高、疲劳、心力衰竭等,临床需给予高度关注。 结论 对司来帕格真实世界的ADE进行挖掘,提示临床需慎重评估司来帕格ADE危险因素,加强用药监护,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合并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 方法 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COVID-19合并真菌感染患者,分析不同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对有统计学差异的临床特征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 共纳入196例患者,分别合并念珠菌、曲霉菌、毛霉菌及混合真菌感染。混合真菌感染组相较于念珠菌组、曲霉菌组及毛霉菌组,患者死亡率升高、免疫功能差、真菌药物联合使用率高,真菌治疗时间延长,真菌药物治疗费用增多(均P<0.05);曲霉菌组和毛霉菌组相较于念珠菌组的真菌治疗时间延长,真菌药物治疗费用增多(均P<0.05)。 结论 COVID-19合并不同真菌感染患者临床特征存在差异,临床应重点关注COVID-19合并混合真菌感染患者。
目的 探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与安罗替尼联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效果和耐受性。 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3年12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三线及以上晚期NSCLC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安罗替尼治疗的单药组和ICIs联合安罗替尼治疗的联合组。依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结果 共纳入45例患者,单药组25例,联合组20例。随访截至2024年2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1.9(3.0~26.0)个月。单药组和联合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分别为12.0%和15.0%,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80.0%和90.0%,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药组相比,联合组患者有更长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6.40个月比3.00个月)和中位总生存期(OS,10.20个月比6.3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发转移和三线以上治疗线数是NSCLC患者PFS和OS的独立危险因素,ICIs联合安罗替尼治疗则为独立保护因素。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癌胚抗原、细胞角蛋白19片段和鳞状细胞癌抗原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联合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单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 ICIs与安罗替尼联合治疗晚期NSCLC可延长患者生存期,且安全性可控。
目的 基于帕累托图优化儿科门急诊处方前置审核规则库的效果,提升处方审核效率和质量,为医疗机构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2023年1—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急诊处方前置审核系统的处方,根据处方前置审核系统规则库修改时间分为修改前和修改后。修改前为2023年1—6月规则库的处方,修改后为7—12月规则库的处方。根据修改前处方警示情况绘制帕累托图,采用二八法则查找主要警示原因,针对性优化规则,分析并比较规则库修改前后处方警示和点评情况,评价干预效果。 结果 修改前处方警示1911条(5.93%),其中用法用量(38.67%,739/1911)和适应证(36.89%,705/1911)为主要问题。修改后处方警示551条(0.73%),其中用法用量(19.06%,105/551)和适应证(17.24%,95/551)均明显低于修改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修改后处方警示率为0.73%,低于修改前的5.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修改后处方点评合格率为98.55%(12 417/12 600),高于修改前的98.05%(12 354/12 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利用帕累托图优化儿科门急诊处方前置审核规则库,可有效提升儿科处方前置审核的效率和质量,体现药师价值,保障儿童用药安全。
目的 探讨在医联体内实现处方前置审核用药规则同质化,以提高医联体审方能力。 方法 以1家三级甲等医院为中心医院,下属6家乡镇卫生院为成员单位成立医联体。从医联体内三级甲等医院和其中1家乡镇卫生院的处方前置审核系统中,选取2022年9—11月系统审核的高频次不合理审核结果,通过核实并查阅相关循证证据,筛选并优化部分处方前置审核用药规则,再同质化到其他5家乡镇卫生院。通过比较优化规则前后每家医院门急诊处方的系统审核不合理率、系统审核后医师修改率、药师审核率和药师干预率,评价医联体处方前置审核用药规则同质化实施效果。 结果 整个医联体均对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和处方前置审核系统未配对药品进行了配对,并核对和修订了处方前置审核系统中的抗菌药物等级和抗菌药物医师处方权限。对部分审核规则进行优化,医联体同质化规则条数为超适应证32条,剂量范围15条。优化规则后,医联体门急诊处方的系统审核不合理率由优化前的14.37%下降至优化后的11.37%,系统审核后医师修改率由优化前的21.47%上升至优化后的38.22%,药师审核率由优化前的1.52%下降至优化后的1.12%,药师干预率由优化前的21.87%上升至优化后的42.33%,规则优化前后各指标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医联体内进行处方前置审核用药规则优化的同质化服务,优化效率高,且效果显著。
本文报道1例43岁男性因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接受阿伐曲泊帕治疗导致急性脑梗死及冠状动脉血栓形成的案例。使用前患者血小板计数(PLT)30×109/L,首次使用阿伐曲泊帕5 d后发生急性脑梗死,PLT 107×109/L,暂停用药;后因患者PLT下降至30×109/L再次使用阿伐曲泊帕,5 d后因胸痛就诊,PLT 206×109/L,冠状动脉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结果提示右冠状动脉中段血栓影,考虑很可能是阿伐曲泊帕引起的血小板增高导致冠状动脉血栓形成。药师及血液科专家会诊建议停用阿伐曲泊帕,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出院后根据PLT调整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种类及剂量,随访患者未出现血栓事件。
本文报道1例63岁男性患者因感染性心内膜炎于外院使用万古霉素联合美罗培南治疗,9 d后病情好转,因抗感染疗程不足,收治入院调整为万古霉素治疗。用药8 d后,患者出现视物模糊、视力下降,临床药师考虑为万古霉素引起,建议停用该药,调整为利奈唑胺,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2 d后症状好转,10 d后症状完全消失。静脉滴注万古霉素导致眼部不良反应少见,但可导致严重后果,应引起临床重视,提高用药安全。
本文报道1例中枢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老年患者确诊后给予大剂量甲氨蝶呤方案化疗,化疗24 h后甲氨蝶呤血药浓度达到47.25 μmol/L,提示甲氨蝶呤早期排泄延迟,同时肌酐、尿酸进行性上升。临床药师在大剂量甲氨蝶呤滴注速度的选择、抢救时机和亚叶酸钙抢救方案、分析甲氨蝶呤血药浓度影响因素、药物相互作用、水化、碱化等预处理方案制订,以及药学监护等发挥了积极作用,经医护人员和临床药师的共同努力,患者病情平稳后出院。
本文介绍临床药师参与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治疗过程。临床药师结合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及国内外指南推荐调整用药方案后,万古霉素血药浓度达到目标浓度范围,患者感染指标得到改善,同时肌酐、尿素值等均在正常范围。提示临床药师基于血药浓度的个体化用药方案的调整,有助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严重感染的及时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