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系统评价的透明度和报告质量,2009年PRISMA工作组发布了系统评价/meta分析报告规范(PRISMA2009),聚焦两种干预措施的直接比较。随着临床研究对多种干预措施综合评价需求的增加,网状meta分析(NMA)被广泛应用,于是PRISMA工作组在2015年基于PRISMA 2009推出针对NMA的报告规范(PRISMA-NMA)。PRISMA 2020对PRISMA 2009进行了更新和修订。目前尚无针对NMA报告规范的更新,本文将结合PRISMA 2020和PRISMA-NMA,以实际研究为例,对NMA报告规范进行分析,旨在支持NMA研究的规范化撰写、审阅和发表,提升相关研究的质量和可信度。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糖尿病常见并发症。本文综述了DPN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诊断分型及治疗策略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DPN除经典的发病机制外,与细胞Na+‐K+‐ATP酶表达下调、线粒体功能障碍、DNA损伤及炎症因子水平升高有关,还与肠道菌群失调、氨基酸代谢紊乱及施万细胞(SC)功能障碍等相关。皮肤内膜神经纤维密度测量和新兴高分辨率神经成像技术可作为新型的诊断工具。一些新型降糖药物显示了神经保护作用,美洛加巴林、克利加巴林等第3代新型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性疼痛疗效与安全性方面展现了良好前景。未来可通过早期诊断、精准治疗、新型药物的研发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
利非司特是一种新型小分子整合素抑制剂,通过抑制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AF-1)与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结合,抑制炎症级联反应,降低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干眼炎性反应水平。该药2016年在美国上市,并于2018年纳入美国眼科协会(AAO)干眼治疗实践指南中。2023年12月被列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6部门发布的《第三批鼓励仿制药品目录》名单中,2025年6月利非司特滴眼液获批在国内上市。本文对利非司特滴眼液的国内外研究资料进行系统梳理,从药效学、药动学、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等不同的角度进行概述,旨在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莱博雷生是一种双食欲素受体拮抗剂,最早于2019年12月20日由FDA获批上市,并于2025年5月20日在中国获批,用于治疗以入睡困难和(或)睡眠维持困难为特征的成人失眠。临床研究表明,莱博雷生在成人失眠患者的短期和长期治疗中均具有良好的疗效,且在困扰传统催眠药的次日残留效应、失眠反跳、戒断反应、药物依赖和药物滥用等潜在安全性问题方面,表现出更好的安全性。本文就莱博雷生的药学特点、关键临床研究及特殊安全性研究等进展进行综述。
目的 探讨在ICU中,布托啡诺与瑞芬太尼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的差异。 方法 收集2022年12月至2023年4月北京积水潭医院ICU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术后静息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RS)评分≥4分的患者。根据镇痛药物的使用情况分为布托啡诺组与瑞芬太尼组。记录两组患者用药前(T0)及用药后1 h(T1)、4 h(T4)、8 h(T8)、12 h(T12)的NRS评分、呼吸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两种药物的镇痛效果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 共纳入144例患者(布托啡诺组74例,瑞芬太尼组70例)均采用持续微量泵泵入方式输注药物。T0、T1、T4时布托啡诺组较瑞芬太尼组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6±0.69)分比(3.76±1.17)分,(0.58±0.92)分比(0.54±0.88)分,(0.09±0.30)分比(0.10±0.46)分,P=0.678,P=0.862,P=0.434]。T8及T12时两组患者评分均为0。应用重复测量资料分析方法,两组患者NRS评分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Ptime<0.001),但组间差异(Pgroup=0.818)及时间×组别交互作用(Ptime×group=0.90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瑞芬太尼组相比,布托啡诺组患者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收缩压和平均动脉压在所有时间点的总体均数(Pgroup=0.032,0.024,0.028)更高。 结论 对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ICU患者,持续静脉输注布托啡诺或瑞芬太尼均可获得良好镇痛效果,布托啡诺可能对呼吸系统影响稍大,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更小。
目的 评估蔗糖铁注射液联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肾性贫血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铁代谢的改善作用。 方法 选取2023年4月至2024年10月的肾性贫血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仅接受rhEPO治疗,治疗组接受蔗糖铁注射液联合rhEPO治疗,持续12周。比较治疗前后贫血和铁代谢参数、营养和炎症指标;使用慢性病治疗功能评估-疲劳量表(FACIT-F)评估疲劳乏力情况;肾脏病生活质量简表(KDQOL-SF)评估生活质量;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Hb、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RBC)和血清铁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升高幅度更大[Hb:(111.45±11.39)g/L比(103.29±8.71)g/L,P<0.001;HCT:(34.29%±5.07%)比(30.50%±4.97%),P<0.001;血清铁蛋白:(185.42±54.27)ng/mL比(159.79±52.34)ng/mL,P=0.010]。观察组治疗期间最高H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14.57±10.34)g/L 比(104.72±10.26)g/L,P<0.001)],达到目标Hb水平比例更高(91.67%比76.67%,P=0.024),达到最高Hb水平时间更短[(8.29±2.41)周比(10.17±3.63)周,P=0.001)]。治疗后两组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和空腹血糖均较前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显著(P<0.05)。两组FACIT-F、肾脏和透析相关生存质量和一般健康生存质量评分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 蔗糖铁注射液联合rhEPO治疗肾性贫血能够显著提高Hb水平,改善铁代谢,减少贫血相关表现,并显著改善患者的疲劳状况和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
目的 分析住院患者美罗培南血清药物谷浓度和达标率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制定初始治疗剂量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纳入2023年5月至2024年8月使用美罗培南且进行治疗药物监测(TDM)的患者,收集基本信息、疾病情况、用药情况、实验室检查等,分析血药浓度和达标率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患者116例,男性75例,女性41例。116例患者血药谷浓度为2.31(1.41,7.65)μg/mL,以血药谷浓度高于4倍的美罗培南最低抑菌浓度(MIC)或4 mg/L为标准,血药浓度达标患者34例,达标率为29.31%,达标组患者年龄高于未达标组,同时CCI、血清肌酐较未达标组更高,肌酐清除率低于未达标组。对达标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肺部感染(OR=3.466,95%CI:1.289~9.317,P=0.014)、颅内感染(OR=0.250,95%CI:0.063~0.992,P=0.049)、肌酐清除率(OR=0.988,95%CI:0.978~0.998,P=0.023)有显著影响(P<0.05),对血药谷浓度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血清肌酐每增加1 μmol/L,血药谷浓度增加0.080 μg/mL(B=0.080,95%CI:0.018~0.143,P=0.012)。 结论 临床上当住院患者出现肺部感染、颅内感染、肌酐水平异常时建议进行TDM监测并且结合临床症状等及时调整给药方案。
目的 探讨阿帕替尼联用模式转化治疗不可手术切除晚期胃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等中外数据库和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及美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linicalTrials.gov)阿帕替尼联用转化治疗不可切除晚期胃癌的相关文献,从建库至2024年10月,收集相关临床研究资料,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质量评价及偏倚风险评价。采用Stata 18.0直接进行单组率的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5项文献,192例患者,单臂研究的质量评分≥11分。单组率meta分析结果显示:阿帕替尼联用模式转化治疗的客观缓解率、转化手术率、R0切除率分别为71%(95%CI:55%~85%)、67%(95%CI:60%~74%)、86%(95%CI:66%~98%)。在生存方面,转化手术组1年生存率优于非手术组,RR=1.53(95%CI:1.18~1.98),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在安全性方面,阿帕替尼联用模式不增加Ⅲ级及以上的不良反应率。 结论 阿帕替尼联用模式转化治疗不可手术切除晚期胃癌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目的 比较硼替佐米联合环磷酰胺、地塞米松(VCD)方案与硼替佐米联合来那度胺、地塞米松(VRD)方案在不适合移植的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中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4年11月的NDMM患者,分为VCD组和VRD组。疗效的评价标准包括完全缓解(CR)、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总缓解率(ORR)及不良反应发生率,logistic回归评估达到VGPR的影响因素。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 结果 共纳入患者60例,每组各30例。治疗4个周期后,达到(VGPR+CR)率VCD组和VRD组分别为40.00%(16.7%+23.3%)和46.67%(26.7%+20.0%);ORR率VCD组和VRD组分别为73.33%和76.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ISS Ⅲ期(OR=2.059,95%CI:1.129~3.768,P=0.020)和高危细胞遗传学风险(OR=2.312,95%CI:1.247~4.305,P=0.008)是影响VGPR的独立危险因素。随访截至2025年3月25日,中位PFS VCD组为52.20个月,VRD组为50.00个月,两组患者中位OS均未达到,两组患者累计PFS(χ²=2.163,P=0.141)和OS(χ²=0.823,P=0.3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VCD与VRD方案治疗不适合移植的NDMM患者中短期疗效与安全性相当,ISS Ⅲ期和高危细胞遗传学显著影响疗效,临床需结合患者个体风险特征优化治疗方案选择。
目的 探讨茚达特罗格隆溴铵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和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分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2年4月至2024年4月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稳定期COPD患者1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使用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粉雾剂,每次1吸,每日2次,治疗组使用茚达特罗格隆溴铵吸入粉雾剂,每次1粒,每日1次,共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肺功能指标、血清炎症因子、心理恢复力和生活质量。 结果 治疗期间对照组脱落5例,治疗组脱落3例,最终对照组75例,治疗组77例完成研究。治疗组显效53例,有效16例,总有效率89.61%;对照组显效40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77.33%。治疗后两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和FEV1占预测值的百分比(FEV1%)较前升高,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均较前降低,弹性评分、强度评分、乐观评分和Conno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总分均较前升高,症状评分、活动评分、影响评分和圣乔治呼吸问卷总分均较前降低,且治疗组上述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 结论 茚达特罗格隆溴铵治疗稳定期COPD可增强患者肺功能,缓解气道炎症反应,提高临床疗效,增强心理弹性,提高生活质量。
目的 对阿兹夫定片上市后临床安全性的文献进行再评价,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检索2021—2024年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中收载的阿兹夫定片的ADR文献,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ADR发生特点进行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14篇文献,其中临床研究/安全性监测8篇,个案报道6篇,共涉及1581例患者,276例患者发生了ADR。阿兹夫定片的ADR累及12个器官/组织/系统,合计378例次,主要集中在胃肠道疾病(132例次,占34.9%),表现为恶心、腹泻、呕吐等;其次是各类检查(94例次,占24.9%),表现为ALT升高、AST升高、WBC计数降低等;再次是各类神经系统疾病(64例次,占16.9%),表现为头晕、头痛等。78例患者记录了ADR的处理情况,多数好转或痊愈。发生≥3级的ADR的患者共6例,表现为转氨酶升高、呼吸困难等。 结论 阿兹夫定的ADR临床表现多样,对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影响较为明显。在临床应用中建议持续扩大监测人群,尤其是老年人,促进阿兹夫定的用药安全。
目的 评价药学服务收费政策对呼吸专科住院患者药学监护实践、药师临床参与度及药事管理指标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普通病房在药学服务收费政策实施后(2024年9月至2025年2月)接受收费药学监护患者的监护资料,包括监护内容、主要监护药品、监护建议类型及采纳情况。并以政策实施前(2023年9月至2024年2月)为对照期,分析药师临床参与度(月均监护例次、干预性建议采纳率)及药事管理指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次均住院药费)的变化。 结果 共纳入100例患者,采集药学监护记录111例次,月均进行药学监护18.5例次。实施药学服务收费后,药学监护服务量显著增长(实施后月均18.5例次,实施前10.5例次,P<0.01),干预性建议采纳率从实施前的61.90%(52/84)提升至实施后的93.68%(163/174)(P<0.001)。进一分析提示政策实施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及次均住院药费均显著降低(P<0.05)。 结论 实施药学服务收费政策可显著提升呼吸专科药学监护服务质量,增强药师临床决策参与度以及管理成效。
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患者基因型特征及抗HCV药物治疗效果,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在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治疗的HCV感染患者,检测分析HCV感染患者基因型特征,分析抗HCV治疗方案及其效果。 结果 共纳入患者120例,HCV基因型分布以1b和2a型为主,分别占63.3%和29.2%。HCV基因型1b型和2a型男性比例较高,分别占56.6%和80.0%。女性患者1b占比为43.42%,明显高于2a型的20.00%(P<0.05);HCV基因型1b和2a型患者年龄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HCV治疗方案中以直接抗病毒药物(DAA)方案为主,占90.00%。DAA方案持续病毒学应答(SVR)为98.1%,明显高于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PR)方案(P<0.05);不同DAA方案SV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治疗后患者ALT、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分别为78.39、60.30、30.40 U/L,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 结论 HCV感染患者基因型以1b和2a型为主,基因型1b和2a型与患者性别可能有关,治疗方案以DAA方案为主,该方案疗效较好,值得临床使用。
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推进,我国药学服务领域逐步实现从传统窗口模式向互联网服务转型的重要变革。本文以北京中医医院互联网中药药学服务实践为研究对象,阐述其在线上用药咨询、互联网药学门诊、互联网药嘱服务、中药处方智能审核以及药品配送到家等方面的创新实践;系统分析“线上+线下”融合的中药药学服务模式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典型案例探讨优化路径。提出应从质量标准体系优化、中医药大数据应用以及中医药复合型人才培养等方面推进中药药学服务模式的优化,为中医医疗机构中药药学服务模式更新与转型提供参考和借鉴。
目的 临床药师根据最新ICU应激性溃疡预防(SUP)指南建立ICU-SUP的药学干预模式,评估干预模式对重症患者SUP合理用药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2—2023年宣武医院收治的ICU患者,根据ICU住院日期分为对照组(2022年1—12月)和干预组(2023年1—12月),比较临床药师推进实施预防应激性溃疡药学干预效果。 结果 共纳入459例患者,干预组239例,2469个患者日;对照组220例,2353个患者日。干预后,患者日用药合理率提高了15.0%,日过度用药比例降低了7.2%,日用药不足比例下降了4.5%。隐性出血发生率显著降低,患者肺炎、难辨梭菌感染、ICU住院时间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 ICU-SUP 药学干预模式在SUP中取得初步成效,减少了出血发生率。
本文报道1例患有肺腺癌的40岁女性患者,长期规律使用阿来替尼出现双下肢轻度水肿,后因病情进展更换为洛拉替尼,患者出现全身重度水肿伴张力性水泡,尤以腰部以下水肿为重,结合诊疗经过,考虑洛拉替尼加重了不良反应,同时不排除阿来替尼存在迟发性累积效应的可能。立即停药并给予对症治疗后,患者全身水肿逐渐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