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药品临床综合评价工作的深入推进,建立科学规范的主题遴选机制已成为当前工作的迫切需求。针对评价资源有限、数据共享机制尚不完善等现实挑战,该共识基于必要性、可行性、转化应用潜力三大核心原则,系统构建了药品临床综合评价主题遴选的工作框架,对主题遴选工作流程、拟评价主题基本信息调研及工作质量控制3个方面进行规范。该共识旨在通过完善主题遴选方法,实现评价资源的优化配置,确保评价工作高效、精准地推进。
本研究聚焦降钙素原(PCT)指导抗菌药物用药策略在脓毒症治疗领域的应用,梳理其治疗效果与经济学评价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展望应用前景。通过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PCT在脓毒症抗菌治疗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指导策略可精准调控抗菌药物使用,缩短治疗疗程,降低耐药菌感染风险;在经济学评价方面,该策略通过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缩短住院时间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展现出显著的成本-效益优势,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和医疗资源压力。系统总结PCT指导抗菌药物用药策略在脓毒症治疗中的优势与局限性,明确标准化应用路径及关键影响因素,为优化脓毒症抗菌药物治疗决策、完善诊疗规范、提升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方向。
随着骨科手术量的逐年增加,增强术后康复(ERAS)方案和患者血液管理(PBM)理念的普及,氨甲环酸确切的止血效果和良好的安全性,已成为减少围手术期出血和降低输血率的重要策略。本文旨在系统梳理氨甲环酸在骨科围手术期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为骨科手术和麻醉的安全管理及氨甲环酸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中重度急性疼痛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还会影响生活质量,但目前常用的镇痛药物因缺乏特异性导致镇痛效果有限且伴有不良反应,故急性疼痛治疗需平衡镇痛效果与不良反应风险之间的关系,亟须高效、耐受性好且无成瘾风险的镇痛药物。suzetrigine属于新型口服小分子药物,是通过选择性抑制NaV1.8发挥镇痛作用,于2025年1月30日获美国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成人中重度急性疼痛。临床研究显示,suzetrigine可降低疼痛评分,耐受性好且无成瘾性,安全性高。suzetrigine的上市为该类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本文从suzeterigine的作用机制、药动学、临床研究及安全性等进行概述,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目的 系统评价临床常用精神类药物对阿尔茨海默病(AD)激越症状的疗效、安全性及认知功能的影响,基于累积排序概率曲线下面积(SUCRA)进行多维度概率排名,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和Embase数据库,纳入抗精神病药与安慰剂治疗AD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平均值(MD)及其95%置信区间(95%CI)量化疗效差异,并基于SUCRA进行不同药物治疗效果的优劣排序。 结果 共检索3615篇文献,最终纳入11篇文献,涉及12项研究(涵盖8种干预措施与安慰剂对照)。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依匹哌唑可显著降低Cohen-Mansfield激越问卷(CMAI)评分(MD=-3.88,95%CI:-5.89~-1.88)和神经精神问卷(NPI)评分(MD=-4.60,95%CI:-7.54~-1.66),其疗效在CMAI(SUCRA=85.2%)评分改善与NPI(SUCRA=89.2%)评分改善方面的累积概率排名均为首位,但其不良事件风险显著升高(RR=1.11,95%CI:1.02~1.21)。米氮平在认知功能改善方面具有优势(SMD=5.10,95%CI:0.69~9.51,SUCRA=96.1%),但激越症状控制效果有限。 结论 依匹哌唑是改善AD激越症状方面具有统计学优势的药物,但需警惕不良反应风险;米氮平对认知功能的获益有潜在治疗价值,但核心激越症状控制效能不足。
目的 旨在制备并表征黄芩苷纳米晶(BC-NC),评价其在改善老年小鼠皮肤炎症的活性。 方法 通过介质研磨法制备BC-NC,利用动态光散射技术、微电泳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对BC-NC的粒径分布、Zeta电位和形貌进行表征;并通过2,4-二硝基氯苯(DNCB)诱导老年小鼠皮炎模型,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黄芩苷(BC)组和BC-NC组,并进行药效学评价。 结果 BC-NC呈均匀的米黄色溶液,平均粒径为(216.8±46.8)nm,多分散系数为(0.17±0.05),粒径分布较为均一,Zeta电位为(-44.61±2.12)mV,稳定性良好。药效学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皮损面积增大,炎症因子IgE和IL-6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BC-NC组和BC组小鼠的皮损评分、脾脏指数均显著降低,有效缓解小鼠的皮损情况,降低炎症因子IgE和IL-6水平,且BC-NC组效果均优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BC-NC在改善老年皮肤炎症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BC在老年皮肤病临床治疗中的深入开发提供了实验依据,具有重要的研究与应用价值。
目的 评估预先静脉注射环泊酚对依托咪酯所致肌阵挛的抑制作用。 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设计,选取2023年4月至2024年4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运动医学科收治的膝关节半月板修补术患者50例,随机分配至两组。试验组患者静脉注射环泊酚0.15 mg/kg,对照组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2 min后两组均给予依托咪酯0.25 mg/kg。主要结局为给药后2 min内肌阵挛发生率(Blitt分级),次要结局包括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平均动脉压)、警觉/镇静观察(OAA/S)评分和呼吸抑制发生情况。 结果 50例患者均完成全程临床观察及相关数据采集,无病例脱落,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5例。试验组肌阵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2%比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OAA/S评分达到目标评分(0分)及呼吸抑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预先静脉注射0.15 mg/kg环泊酚可有效降低依托咪酯诱导所致的肌阵挛发生率,且不损害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及呼吸功能,该方案为优化依托咪酯麻醉提供新策略。
目的 基于广义估计方程(GEE)评估益肾养血丸联合钙剂对围绝经期女性骨丢失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3年2月至2024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就诊的198例围绝经期骨丢失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分为对照组(钙剂治疗)96例,治疗组(益肾养血丸联合钙剂治疗)102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按照1∶1进行匹配。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骨代谢指标及骨密度水平,采用GEE比较两组相关指标改善情况。 结果 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患者。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6.67%比83.33%,P<0.05);治疗后的第3、6个月,治疗组骨钙素、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β-胶原降解产物水平低于对照组,25-羟基维生素D、钙和骨密度(Ward三角区、右侧股骨颈、腰椎L1~4)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骨代谢指标在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和交互效应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EE分析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治疗组在治疗后的第3、6个月多项临床疗效评估指标均呈现出显著改善的趋势,其中治疗组随时间变化Ward三角区变化幅度较对照组高0.070,右侧股骨颈变化幅度较对照组高0.100,腰椎L1~4变化幅度较对照组高0.1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益肾养血丸联合钙剂治疗围绝经期女性骨丢失的效果显著优于单用钙剂,还能有效改善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患者的脂肪百分比、性激素水平、营养状况、治疗方法和治疗时间均对临床疗效有显著影响。
目的 基于医疗纠纷案例找出用药风险点,以期减少因用药错误引发的中药药物性肝损伤(DILI)。 方法 检索中国裁判文书网,从建库至2024年12月31日与中药DILI相关的医疗损害责任纠纷裁判文书,建立数据库并分析纠纷的分布特点、用药错误原因等相关内容。 结果 纳入DILI相关有责案件177篇,其中中药DILI的有责案件55篇,占31.07%。2017—2024年的中药DILI相关的纠纷案件数量是2009—2016年的2.7倍。患者的用药原因以皮肤病、骨关节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为主。引发纠纷最多的单味中药为何首乌(制首乌、首乌、首乌藤),其次为补骨脂、半夏;引发纠纷最多的中成药为骨康胶囊和西黄丸。引发纠纷的用药错误均为E~I级。用药错误原因排名前3位的分别为不良反应识别或处理不当、用法用量错误和用药后未及时监测肝功能。 结论 医务人员应重点关注特定疾病患病人群,开具可能具有肝毒性成分的中药时应注意监测肝功能;切不可超剂量、长疗程用药。一旦患者出现黄疸、乏力、纳差、呕吐等症状时,需及时复查肝功能,不可草率对症处理。另外,学习典型中药DILI纠纷案例,重视我国有关部门发布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利用用药软件支持系统等措施帮助减少中药DILI纠纷的发生,对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系统性评估血脂康胶囊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有效性,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依据。 方法 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Sino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等数据库,收集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3月血脂康胶囊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有效性相关文献。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进行质量评价,并运用RevMan 5.4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纳入的8项研究包含848例患者,其中血脂康胶囊组441例,对照组40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血脂康胶囊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9.87%比71.32%,OR=3.73,95%CI:1.95~7.13),还能降低脑血管事件再发率(4.41%比10.11%,OR=0.39,95%CI:0.19~0.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康胶囊组与对照组比较还可以调整血脂水平(甘油三酯:SMD=-0.66,95%CI=-0.83~-0.49;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MD=0.53,95%CI:0.04~1.0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MD=-2.04,95%CI:-3.55~-0.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康胶囊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比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血脂康胶囊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能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脑血管事件再发率,还能调整血脂水平,且安全性良好。
目的 基于文献计量学方法,系统分析护理相关用药错误的全球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揭示护士在用药错误预防中的角色,识别知识差距和未来研究方向。 方法 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主题为medication administration errors、medication errors、drug use errors、nursing care的文献,时间跨度为数据库建库至2024年12月。采用CiteSpace和VOSviewer对纳入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考察发文量、国家/地区、机构合作网络、高被引文献及关键词聚类与突现。 结果 最终纳入1943篇护理相关用药错误文献,年发文量呈指数增长,尤其是在2017年后增长加快;美国以756篇文献、22 378次被引频次领跑全球。核心机构如哈佛大学和《临床护理杂志》(70篇)影响力显著。高被引文献聚焦用药错误发生率、原因及预防策略,强调护士的关键作用。关键词分析显示,用药错误(391次)和患者安全(256次)为核心主题,聚类揭示药物管理、长期照护及患者安全为热点。 结论 护理相关用药错误研究发展迅速,美国主导全球合作与研究产出。中国处于新兴阶段,未来需加强技术应用与护士培训研究,以提升患者安全与用药错误预防能力。
目的 基于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采用比例失衡法对特泊替尼的不良反应信号进行系统挖掘与分析,为其在非小细胞肺癌方面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 利用OpenVigil 2.1-MedDRA平台收集FAERS数据库中特泊替尼自2020年3月上市至2024年第三季度的全部ADR信号,采用比例报告比(PRR)法、报告比值比(ROR)法及英国药品和健康产品管理局(MHRA)综合标准法进行分析。 结果 共检索到以特泊替尼为首要怀疑药物的ADR报告444例,年龄主要集中在66~85岁(59.68%);报告主要来源于美国(50.45%)和日本(21.62%);严重不良反应报告较多,主要为死亡(26.58%)和住院/住院时间延长(22.07%)。筛选ADR信号47个,涉及15个系统器官分类(SOC),其中以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最为高发。药品说明书中未记载的首选术语(PT)有28个,涉及15个SOC,主要为呼吸系统、胸及纵隔疾病、代谢及营养类疾病、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等。 结论 特泊替尼导致的严重不良反应报告比例较高;主要不良反应包括各种类型的水肿、间质性肺疾病及肾损伤(易与假性肾损伤混淆);新发不良反应报告覆盖范围较广,临床使用应密切监测,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目的 基于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挖掘罕见病药物艾加莫德α相关的不良反应信号,发现潜在的用药风险,促进临床用药安全。 方法 检索FAERS数据库中2022年第一季度至2024年第三季度以艾加莫德α为首要怀疑药物的ADR报告,采用报告比值比法和贝叶斯置信区间递进神经网络法进行信号挖掘。 结果 共收集3182份以艾加莫德α为首要怀疑药物的ADR报告。其中,女性占比略高于男性(12.76%比11.66%),年龄以18~85岁为主,占7.64%,适应证以重症肌无力为主(69.11%),不良反应结局指标中以住院/住院时间延长比例最高(40.04%),ADR中位发生时间为101.5(27.0,260.0)d。共涉及不良反应3941例次,累及21个系统器官分类,发现阳性首选术语信号137个,操作头痛的报告频次和信号强度排名均在前20位,药品说明书中未记载的首选术语共67个。女性、低体质量患者使用艾加莫德α更易发生严重ADR(P<0.05)。 结论 临床应用艾加莫德α应长期监测ADR,重点关注药品说明书中未记载的ADR,加强用药监护,减少ADR对患者造成的危害,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
目的 基于职称评审探索建设高质量“两品一械”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创新和落脚点。 方法 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电话咨询及文献检索等方式,对北京市通过职称评审培养“两品一械”专业技术人员现状进行调查。 结果 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组织的“两品一械”相关专业职称评审,作为推动“两品一械”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力抓手,对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药学相关领域科技的发展,现行职称评审专业方向和标准体系均有亟待调整之处,仍需持续深化改革。 结论 针对现状不足,提出动态优化职称评审专业设置,填补“两品一械”职称评审专业空白;扩大评审专业的可参评人员范围,打破评审限制壁垒;科学动态调整并制定职称评审申报条件和评价标准等措施建议,助力“两品一械”人才队伍建设。
本文报道1例54岁男性重症肌无力危象合并胸腺瘤术后患者,因上睑下垂、呼吸困难等入院,经传统治疗无效,改用艾加莫德α治疗后,患者上睑下垂完全恢复,肌力显著改善,成功脱机,生活质量提高。治疗过程中,患者血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水平虽有波动,但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此案例提示,在传统治疗无效的重症肌无力危象患者中,艾加莫德α可作为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案,能快速缓解危象,改善预后。
本文报道临床药师参与1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使用奥希替尼期间出现严重间质性肺炎的治疗过程。患者口服奥希替尼2月余,出现咳嗽、咳痰加重,活动后喘息、气促明显,CT示双肺间质肺炎,临床药师考虑为奥希替尼所致药物不良反应,立即停药,予激素等对症处理后好转,并调整抗肿瘤治疗为阿美替尼110 mg联合5 mg泼尼松片每日1次,对存在相互作用的药物进行用药调整。后续患者未再发生不良反应,抗肿瘤疗效评价为部分缓解。